自出皇都门,渌水明可掬。
高风抟羊角,飞沙旋雾縠。
乘快得顺流,溯行又转辘。
长河亘千里,回溪每九曲。
时序值暮春,光景信明淑。
市邑临水折,岸柳新雨沐。
欲问北州故,但以南期促。
同行近百艘,晨夕相追逐。
挂席雁翅接,转棹鱼尾续。
长闻夜集喧,又见风排簇。
所遇皆南金,胡为弃荆玉?
非有弹冠庆,相呼入山麓。
【注释】
- 渌水:清澈的水。明可掬:可以用手捧起。
- 抟:抓住。羊角:山势弯曲如羊角,形容山势高峻。
- 旋雾縠:旋风搅动的雾气如縠(hú,绉纱)般翻腾。
- 乘快得顺流:顺着水流行驶。溯行:逆流而上。
- 长河亘千里:黄河从西到东长达5556公里。
- 回溪:回水。九曲:指黄河有9个大弯。
- 暮春:晚春天气。信明淑:实在美好。
- 市邑:城市。临水折:靠近河边建城。
- 胡为:为什么。弃荆玉:舍弃了荆山的宝玉。比喻弃贤用奸。
- 弹冠庆: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庆,喜庆之事。
- 相呼入山麓:相互招呼进入山中。
【赏析】
《自出皇都门》一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是年正月,诗人被贬到岳州(今湖南岳阳),三月离开岳州南返长安,途中写下此诗。这首诗是诗人南迁途中所作。全诗写景抒情,借景抒情,情寓景中,浑然一体,情景交融。
前四句描写诗人由京城出使至岳州时,所见的自然风光以及沿途所遇。首句“自出皇都门”,点明作者由京城出使到岳州;“渌水明可掬”是说河水澄净碧绿,可以用手捧住,写出了河水清澈的特点;后两句写风沙在山上旋转,形成漩涡状。“抟羊角”,指山势如羊角一样高耸,“飞沙旋雾縠”,指旋风搅动的雾气如绉(绉纱)一般翻腾,写出山高风大、天气恶劣的境况。这两句是写景,但景中有情,写出了旅途艰险、风大天阴的恶劣环境。
中间四句写诗人在旅途中所见景色,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乘快得顺流”、“溯行又转辘”,写自己乘坐快船顺流而下,逆水而上,又转回头来。“长河亘千里”和“回溪每九曲”,写黄河从西到东,绵延千里,又有九道弯曲,写出了河流曲折迂回的特点。“市邑临水折,岸柳新雨沐”,写城市的房屋临河而建,岸边的柳树被雨水打湿,写出了城市的繁华和自然景色的美。
下四句写自己与同舟人一起饮酒作乐的情景。“欲问北州故,但以南期促”,想向同伴打听北部故乡的情况,但因急于回家见亲人,所以只能向南边赶路。“同行近百艘,晨夕相追逐”,与同伴一起有上百艘船只,早晚都在互相追赶着。“挂席雁翅接,转棹鱼尾续”,船上的帆篷像雁翅膀一样张开,转船时像鱼尾巴一样翘起,写出了航行的快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只行进的速度。“长闻夜集喧,又见风排簇”,听到夜里集市喧哗声不断,又看到风吹起簇拥的人群。这里写的是夜晚集市的喧闹场面,也写出了当时战乱动荡的社会状况。
最后四句写自己对前途的看法及心情。“所遇皆南金”,遇到的都是南方出产的珍宝,这里以“南金”喻代指自己的家乡。“胡为弃荆玉?非有弹冠庆”,为何抛弃了荆州(即今湖北江陵一带)的宝玉,不是有功名利禄的渴望吗?“非有弹冠庆,相呼入山麓”,没有功名利禄的渴望,却相互招呼进入深山之中。“弹冠庆”,指做官之喜,“相呼入山麓”,指隐居山林生活闲适。这是说自己虽然身在仕途中,却感到厌倦,不愿做官,而是选择退隐山林,过着隐居的生活。
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在战乱年代中对家乡、对自然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