堠火甘泉急,徵兵合虎符。
枕戈霜下卧,负弩日中趋。
漠北逢归雁,城南听曙乌。
横行万里外,不羡执金吾。

从军行

堠火甘泉急,徵兵合虎符。

枕戈霜下卧,负弩日中趋。

漠北逢归雁,城南听曙乌。

横行万里外,不羡执金吾。

注解:

  • 堠火:烽火台,用于侦察敌人。
  • 甘泉:地名,可能是某个军队驻地的别称。
  • 征兵:征兵。
  • 虎符:古代皇帝授予将军的凭证,象征权力和权威。
  • 枕戈:躺着睡觉时握着剑。
  • 霜下卧:在寒冷的夜晚。
  • 负弩:背着弩箭。
  • 日中趋:中午时分出发。
  • 漠北逢归雁:形容行军途中看到北方的大雁南飞。
  • 城南听曙乌:早晨听到远处乌鸦的叫声。
  • 执金吾:古代官名,负责宫廷警卫和皇宫守卫。

赏析: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描绘了一位军人从军征战的艰辛与不易,以及他心中对自由与荣誉的追求。

首句“堠火甘泉急”,描写了军营中的紧张氛围。堠火作为侦察手段,而甘泉则象征着军队的水源供应,两者结合暗示了战事的紧迫性。

次句“徵兵合虎符”,表明军队已经集结完毕,并且得到了皇帝的授权,象征着军事命令和纪律的严格。

第三句“枕戈霜下卧”,生动地描绘了战士们在寒冷的冬夜依然坚守岗位的情景。这里的“枕戈”意味着士兵们在战斗中随时准备战斗的状态,而“霜下卧”则进一步强调了他们面临的艰苦环境。

第四句“负弩日中趋”,则是对士兵们日常生活的描述,他们在烈日之下仍然背负弓箭,准备随时出征。这两句通过对比士兵们的日常生活与其战时的英勇状态,突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军人的辛劳。

第五、六句“漠北逢归雁,城南听曙乌”,则转向了对自然环境的感受。士兵们在遥远的北方看到了大雁向南飞的景象,而在南方则听到了乌鸦的叫声。这些自然元素成为了士兵们心中情感的象征,既有对家园的思念,也有对战争的无奈。

最后两句“横行万里外,不羡执金吾”,则表达了作者本人的情感。他并不羡慕那些身居高位、拥有权力的人,而是渴望能在战场上证明自己的价值。这两句反映了作者对战争的态度和价值观,即通过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而非仅仅依靠地位和权力。

这首诗通过对从军生活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军人的辛劳与牺牲,以及对自由与荣誉的追求。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