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饥驱出,惯于僮仆亲。
幸闻帝都近,频有往来人。
岁岁饥驱出,惯于僮仆亲。
幸闻帝都近,频有往来人。
注释:每年因饥荒被迫外出,习惯了仆人的照顾亲近。幸好听说京城很近,经常有人来往。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因年老体弱而被迫外出的老者,他常年在外生活,与仆人关系亲近。然而,他也渴望能回到京城,享受那份熟悉的宁静和温暖。
岁岁饥驱出,惯于僮仆亲。
幸闻帝都近,频有往来人。
岁岁饥驱出,惯于僮仆亲。
幸闻帝都近,频有往来人。
注释:每年因饥荒被迫外出,习惯了仆人的照顾亲近。幸好听说京城很近,经常有人来往。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因年老体弱而被迫外出的老者,他常年在外生活,与仆人关系亲近。然而,他也渴望能回到京城,享受那份熟悉的宁静和温暖。
【注释】 幽径二首:组诗。这是第一首。 焉得无人境:哪里能够找到没有人烟的世外桃源。 图书杂鸟鱼:书籍和鸟兽鱼虫混在一起,比喻学问与世俗杂糅。 蕉花酿雨露:蕉叶像花一样,用蕉叶泡酒,可以酿成甘美的酒。 桐叶谱居诸:桐树叶子可以做乐器等器物,所以用桐叶谱曲。 旧伴携孤鹤:以前曾经有一位友人,骑上一只孤独的鹤。 新诗挂蹇驴:新的诗作挂在跛脚驴背上。 眷兹浑欲舞:对这种生活十分向往,恨不得马上跳起舞来
【注释】 1. 茅檐杂诗:作者自号“茅檐”,其诗多写生活琐事,此为其中六首之一。 2. 孰谓贫多暇:哪能说贫穷的人没有空闲时间来写作诗歌呢。 3. 笺(jiān)诗:指写诗作文。笺,用青丝线缝缀的纸,这里指书信。 4. 解玄:通晓玄理。 5. 业随当代后:自己的学问和事业在同代人之后。 6. 痴到古人前:自己的学识和见识比古人还要浅陋。 7. 瓶满陶潜粟:比喻自己穷困潦倒,就像晋陶渊明一样
【注释】 茅檐杂诗:杂诗是杜甫的诗集名。 来往曾何意,偏于淡处亲。 山光疑旧梦,花影属分身。 旷眼侵云脚,沉思傍水漘。 平生最相识,强半白头人。 译文: 曾经来过这里,却从未留下什么痕迹,偏于淡处亲近。 山色如梦,花影似分身。 远望眼睛被云遮住,深思时水波荡漾。 一生之中最了解我,却有一半以上已白了头发。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晚年归居草堂的感慨。开头两句说:我曾多次来到这地方
注释:独自坐在茅檐下,不知道是黄昏还是夜晚。时不时地能听到鸟儿在栖树上跳跃。悠闲的心情与自然景物相融,淡泊的文字回忆起陶渊明的田园生活。近处借用邻居的船桨,前面移过柳树下的渔网。在路上碰到了农民,互相聊起豆花棚的事。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宁静的乡村环境中,独坐思考的心境和闲适的生活情趣。首联写诗人独自一人在茅檐下,不知是黄昏还是夜晚,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颔联写诗人与大自然相融合
幽径 其一 曲曲穿幽径,花光映草鞋。 水天何淡荡,烟月好沉埋。 路转鸣琴处,依然画舫斋。 闲林风景悦,使我易为怀。 译文: 曲曲折折地穿过幽深的小道,阳光洒在花朵上,映照着草鞋的影子。水面和天空多么宁静、宽广,月亮和星星倒映在清澈的河水里,仿佛被深深的夜色所掩盖。小路转过,那片绿意盎然的地方,原来是一个静美的花园,那里有一架古琴,仿佛能听见它悠扬的琴声。继续走,又看到一条小船
独坐寒梅下,依依细草薰。 耽奇追鸟迹,消懒学鹅群。 诗入花间队,文成水上军。 朝看司马赋,恍欲上云云。 注释: 独坐在寒冷的梅花树下,细细地嗅着花香。沉醉于奇特的追逐中,仿佛能追踪到鸟的足迹;消磨掉懒散的情绪,模仿鹅群的样子。诗歌如同花间的队伍,文章如同水上的军队。早晨观看司马相如的赋文,似乎想要飞向云端。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作者在寒梅树下沉思和创作的诗篇。诗人独自坐在寒梅之下
【注释】 1. 茅檐杂诗:指隐居生活。 2. 吾庐何所托,芳草蓼花西:我的房子该在哪里呢?只有长满芳草和蓼花的西边。3. 幻岂渔郎路:难道是渔人的道路吗?4. 悠然樵父溪:悠闲自得的樵夫在溪边。5. 落英行处拾,佳句半无题:花瓣落下来的地方捡拾起来,好句子大多没有题目。6. 莎径时来往,苔深茆屋低:莎草覆盖的道路时常有人来往,苔藓厚厚的茅屋显得十分低矮。7. 赏析:此诗为诗人隐逸生活的真实写照
【注释】 杂诗其一:指隐居生活的诗。杂:杂乱,指不拘一格的诗。 径独迂:小路弯曲曲折。 疏类我:与我疏远不同。 石丈:指陶渊明的别号。 候雨迎鸠妇:迎接归巢的鸠鸟。 栽花薙鼠姑:种植花草,铲除野草。
注释 - 薄宦:指职位卑微、权力不大的官员。 - 徒牵:徒然牵引,徒劳无益地牵扯。 - 离索情:离别之思,离散之情。 - 觐颜知捧玉:拜见君主时,知道要像捧着宝玉一样小心谨慎。 - 纳手:握手。 - 苦怀冰:心中充满忧虑和不安。 - 古驿:古代驿站,用来传递信息的场所。 - 严鼓:敲得急促的战鼓。 - 黄昏对短檠:傍晚时分在微弱的灯火中等待。 - 尘韅:尘土或泥泞。 - 团坐:围坐一起。 -
【注释】1.短袷:指夏天的衣服。2.狎:戏谑,嬉笑。3.檐牙:房檐上突出的屋角。4.红:指红色。5.残雪外:指雪融后残留的雪水。6.颜宜笑:指柳叶微展。7.欹(yī):倾斜。8.梅欹韵特工:指梅花枝干斜倚,花蕊怒放。9.倍好:格外美好。10.应访百花丛:指春天景色宜人,应当去赏玩百花之景。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借柳、梅、莺等景物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春光的喜爱之情。全诗以写景为主,语言平白如话
注释:我偏得伊人心意,在月下吟哦锄地。稻香弥漫竹林,新作诗篇让我踌躇不前。 赏析:此首送别之作,写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景。首句“偏得伊人意”,表明两人情投意合,相知相亲,这是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感情。次句“吟携月下锄”,描绘出一幅宁静的夜晚田野劳作的画面,诗人在月光下吟哦着诗句,一边挥舞着锄头,一边欣赏着美丽的景色。第三句“稻香通竹坞”,描绘了田间稻香浓郁、竹丛茂密的景象
【注释】 1.枫溪:古地名,在今福建建瓯。 2.梅花道人弟园址:道人的园圃。弟,指梅花道人。 3.西行去:向西走去。 4.沙弥:佛教徒的通称,这里指和尚。碣:碑碣。 5.乱石:参差的石头。残:残留。 【赏析】 此诗是一首七绝。全诗写春游途中所见景色,首联点明出游目的地;颔联以“春风处处花”概括了整个春天,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悦之情;颈联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尾联则用“乱石拥残沙”作结
【解析】 这是一首七绝,首句写景。颔联两句对仗工整,一气呵成,写出诗人在山路上驻足观望,海潮东去,行子愁肠的情状。“乾坤”一词写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答案】 译文:骑着马走过秦山道,残阳西下时,天地渺远无际,海潮向东流尽,行者只是徒然地愁思。 赏析:此诗是作者游秦山时即兴之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注释】 乙卯年春,大人有文安之行送至京口。大人:指作者的朋友。文安:地名,今属江苏省南通县。用杨柳青青渡水人为韵赋七绝以别敬步原韵 其六:以“杨柳青青”为韵脚,作七绝诗一首赠别。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乙卯(1059)春送友人赴文安(今江苏南通县)而作。全诗写景抒情,寓情于景,意境浑成,含蓄蕴藉。 首联写送别情景。开头两句说:茫茫万里大江涛浪滚滚,船儿扬起帆来疾如箭。这两句从眼前实景落笔
诗句:时序属春深,世序属岁暮。 译文:时节正值春天的深冬,世间正逢岁末之际。 关键词注释:时序,时节;世序,世间;春深,春天的深冬。 赏析:此句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展现了诗人对岁月流转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时光的珍惜和对岁月的无奈。 第2句:相将了蠹编,同访桃花渡。 译文:我们共同阅读着那些破旧的书籍,一同前往那桃花盛开的渡口。 关键词注释:相将,共同;蠹编,破旧书籍;同访,一同前往
【注释】 乙卯春大人有文安之行送至京口:乙卯,是宋神宗熙宁三年;文安,是县名,在今河北省文安县一带。大人即指苏轼的好友张方平。文安之行,就是张方平到文安县去上任。 送至京口:京口,即江苏镇江市。 大人家有文安之行,送至京口,大人因赋七绝以别敬步原韵:大人家有文安之行,是张方平赴文安县任事,送他到京口,苏轼因写诗以相送。 其四:这是第四首诗。 分手经年别,难教离恨轻:离别一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