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楼面沧海,月出预能期。
想是凭阑处,人间未见时。
注释:宝积寺的八咏诗之一,其七为《先月楼》。
层楼面沧海,月出预能期。
想是凭阑处,人间未见时。
译文:宝积寺的八咏诗之一,其七为《先月楼》。高楼直通大海,月亮初升就能看见。我想应该是在栏杆上眺望的地方,但人间还没有看到过这样的美景。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宝积寺的景色和诗人对它的赞美之情。诗人登上高高的楼层,看到了浩瀚的大海和明亮的月亮。他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心中充满了思念。同时,他也对这美景感到惊叹不已。
层楼面沧海,月出预能期。
想是凭阑处,人间未见时。
注释:宝积寺的八咏诗之一,其七为《先月楼》。
层楼面沧海,月出预能期。
想是凭阑处,人间未见时。
译文:宝积寺的八咏诗之一,其七为《先月楼》。高楼直通大海,月亮初升就能看见。我想应该是在栏杆上眺望的地方,但人间还没有看到过这样的美景。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宝积寺的景色和诗人对它的赞美之情。诗人登上高高的楼层,看到了浩瀚的大海和明亮的月亮。他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心中充满了思念。同时,他也对这美景感到惊叹不已。
【注释】: 梦归:梦中回到家乡。 游子思家切,终宵只梦归。 游子:离家在外的男子。思家:思念家乡。切:深切。终宵:整夜。只:只做。 觉来疑乍别,续去可重依。 觉来:醒来后。乍:忽然。别:分离。续去:继续前行。 童稚(zhì):小孩儿。童稚争牵袂(mèi),妻孥(nú)懒下机。 童稚:小孩子。争:争相。牵袂:拉着衣袖。妻孥:妻子儿女。懒:懒得。下机:放下织布的工具。 他时真到日,应诉见还非。 他时
元日雨中与乡友朱瑛留盛秀才馆 梅柳共缤纷,京华又见春。 还持新岁酒,相劝故乡人。 晓雨妨来客,寥郊绝去轮。 缘知佳节在,不敢泪沾巾。 注释: 1. 梅柳共缤纷:指梅花和柳树共同装点着春天的景象。缤纷,五彩缤纷的样子。 2. 京华又见春:京城再次迎来了春天的气息。京华,泛指京都或京城。 3. 还持新岁酒:拿着新年酿制的酒。 4. 相劝故乡人:互相劝勉、鼓励,希望彼此能度过一个美好的春节。 5.
《寻陆玘值雪就宿》是明代诗人谢缙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在大雪天与友人共度夜话、弹琴饮酒的愉快经历。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及翻译: 诗歌原文: 迢递似山阴,无舟亦见寻。 呼儿寒贳酒,留我夜弹琴。 灯晕花初结,壶残漏欲沉。 不知门外雪,今夜几多深。 翻译: 1. 遥望远处的群山,仿佛看到了山阴的风光,即使没有船只也能看到那熟悉的风景。 2. 叫儿子去买些酒来
【注释】 腊月二十七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七日。 次江口:停船在江边,这里指停船在渡口。次,停留。江口,渡口。 出浦望斜月:离开小溪(浦)时看斜月(月亮从东面出来)。 隔江闻棹歌:隔着江听见船上人(划船的人)唱歌。棹,划船用桨。 家从今日远:离家从今天起远了。 愁比昨宵多:比昨天晚上的忧愁更多。 乡心逐逝波:故乡的心情随着流水逝去。 野烧疑烽火:野外的烟火像烽火。 乡心逐逝波:家乡的心情随着流水逝去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梅花清入梦,夜半忽思君 - 梅花清:形容梅花的香气清新,令人感到心旷神怡。 - 入梦:指梅花的香气仿佛进入了梦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 夜半忽思君:描述的是在一个宁静的夜晚,突然想起远方的亲人或朋友。 2. 千里窗前月,孤心江上云 - 千里:形容距离遥远,但通过窗户可以看到月亮的存在。 - 窗前月:指在明亮的月光下,诗人独自面对窗户,感受到月光的明亮和寒冷。 - 孤心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所作,诗中表达了作者久雨中春的心情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下面是逐句释义: 1. 到京将一月,多半雨中春。 —— 到京城已经有一个月了,大部分的时间都在雨中度过。 2. 衣润香薰彻,囊空酒贳频。 —— 衣物因为雨水而变得潮湿,香气弥漫在空气中;囊中空空如也,只好买些酒来解闷。 3. 缄书佣乞米,卧雪倦干人。 —— 写信时请人帮忙寄送(书信),因为天气寒冷
以下是诗句的详细翻译和注释: 1. 诗意解读: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秋日山斋的孤独与寂静,以及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诗中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如草木凋零、秋风扫过等,展现了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氛围。 2. 译文: 寂寞无来客,柴门尽日扃。(没有人来访,我整天关上柴门) 草根吟蟋蟀,竹尾挂蜻蜓。(蟋蟀在草根上鸣叫,蜻蜓在竹子上悬停) 爽气岚侵席,秋声叶满庭。(清爽的风拂过我的席子,落叶在庭院中纷纷扬扬)
赋得江村送别送人起复荷叶暗汀洲,江村暮雨收。 钟声随棹远,渔父对人愁。 起复衣仍素,行装扇及秋。 骊驹歌欲尽,凉月在西楼。 注释: 1. 荷叶暗汀洲:荷叶覆盖的江边小洲在暮色中显得更加幽静。 2. 江村暮雨收:傍晚时分,江边的村落迎来了一场及时雨,雨势渐渐停歇。 3. 钟声随棹远:船夫摇动船桨的声音伴随着远处传来的钟声,悠扬而深远。 4. 渔父对人愁:渔父面对行人,流露出深深的忧虑和忧愁。 5.
秋日山斋三首 其二 草白露零砌,叶红霜满林。 初闻新雁过,知是已秋深。 译文赏析: 注释: 《秋日山斋三首》为一组诗,共三首。第一首描写了秋天里,草木萧瑟的景象;第二首则描绘了秋日里,大自然中的景物和人物活动:草木凋落、落叶满地、雁群过境,以及病起扶杖和贫居不卖琴的诗人。 注释: 秋日:秋天。 山斋:指隐居于山林之中的简陋住所。 草白露零砌,叶红霜满林:草被露水打湿后变得白嫩,树木上结满了霜花。
幽独抱微疴,淹留奈岁何。 星霜秋鬓改,风雨莫愁多。 养素甘泉石,偷生畏网罗。 年来城府里,无事倦经过。 释义:我孤身一人,带着轻微的疾病,在山中度过时光,却无法逃避年华老去的事实。岁月如流星般逝去,我的双鬓已经染上了秋天的霜痕,面对风雨交加的日子,我的心情也变得沉重起来。我渴望养生,就像甘泉中的石头一样,但又怕触犯那些复杂的关系网。近年来我在官场上忙碌奔波,现在终于有空闲时间可以休息了。 赏析
注释: 想要了解古人的情趣,应当去观察、理解、体验古人的思想。 因为人们往往只关注于眼前,所以对古代的事情视而不见。 赏析: 这首诗通过玩古轩来表达作者对于历史的理解与思考,认为历史是活生生的,我们应该去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同时,作者也提出了一个观点,即人们往往只会关注眼前的事物,而忽略了更长远的历史,这也是我们应该反思的地方
【注释】 楞伽:即楞伽寺。开:建立。 兴:兴起。 由来:向来,历来。 半属:大多属于。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楞伽寺的赞美。楞伽寺在今江西庐山北麓,始建于东晋,为慧远大师所建,因而得名。此诗先写楞伽寺的来历,接着写其山水之美,再写其僧尼之多,最后点明主旨。全诗用典精严,层次分明。“楞伽”句暗指寺院;“闻自道林”二句,说明寺院的建立和兴盛是由慧远法师发起的;“山水清佳”二句,描绘寺院所在环境优美
南池是支硎山十二咏中的第二首,诗句如下: - 平池澄晓鉴:描绘了平潭在清晨阳光照射下清澈透明的景象,如同一面镜子。 - 虚阁涵秋月:形容一座楼阁空灵而深远,仿佛将秋天的月亮包容其中,增添了一种宁静与神秘感。 - 时有炼形人:指在闲暇时刻,有人在此修炼形体,体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 - 闲来照须发:描述了一位老者在这里悠闲自得地照看自己的胡须和头发,展现了岁月静好的生活状态。 这首诗的译文为
【注释】 石径:指山路。穿云去:穿过层层山云,直通峰顶。 翠微亭:位于山峰的高处,四周绿树环绕,风景优美,故称“翠微亭”。 清润积:指雨水、露水等在树叶上凝结后形成一层层的水珠,如同被雨露滋润过一般。 吟袂欲生寒:指诗人坐在翠微亭中,随着秋风轻轻吹拂,衣袖似乎也感到了凉意。 【赏析】 此诗描写了作者在游览宝积寺途中所欣赏到的美丽景色和感受。首句写山路穿过层层云雾直达峰顶
诗句释义:碧瓦砌筑的冷泉,在寒风中相对,水流环绕着向西又向东流淌。这不仅仅是因为泉水位于同一地方,才显得清澈透明,更是因为它们各自拥有独立的心,没有相互干扰。 译文及赏析: 1. 译文: - “碧瓦砌筑的冷泉,在寒风中相对,水流环绕着向西又向东流淌。” 描述了双冷泉的地理位置以及它们相对的位置关系。 - “这不仅仅是因为泉水位于同一地方,才显得清澈透明,更是因为它们各自拥有独立的心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题宝积寺八咏》。这是其中的第八首,题目是“白云径”,全诗如下: 一径萝霏杂,冥冥扫不开。 空中闻锡响,知是有僧来。 注释: - 萝霏杂:指苔藓、青草等植物生长在石上的样子,形容山路旁的苔藓和青草茂盛。 - 冥冥:幽暗不明。 - 扫开:扫除,清除。 - 锡响:佛教中僧人行走时发出的金属声音。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山林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