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戎江汉亦多年,又领王师过极边。
已展召公新土宇,载开马援旧山川。
诸生俎豆陈兵后,父老壶浆拜马前。
最是老儒淹滞久,乞将骸骨早归田。

【注释】

1.江汉:指长江、汉水。

2.又领王师过极边:《汉书·苏武传》载,武帝时李陵率五千步兵出塞与匈奴单于战十余日,败还,被俘,投降匈奴,后被放回。武帝怒李陵降匈奴,命苏武以卫律法约束,不屈节匈奴。

3.召公新土宇:召公,名奭,周公弟,周成王封其于燕,为召公,因称召公之子为召公。

4.马援:东汉扶风茂陵人,字子阳,初仕州郡,后任交趾都尉,平定南越后归田里。

5.俎豆陈兵后:俎豆是古代祭祀时陈列的祭器和礼器。陈兵,陈列兵器。

6.父老壶浆拜马前:壶浆,酒浆。壶,一种大腹小口的盛酒器具,形似今之茶壶。浆,汁也。拜,叩头行礼。

7.淹滞久:滞留。

8.骸骨:指人的尸骨。

【赏析】

《饯周左丞》,唐·李白诗作。此诗首联赞颂了西周召公、东汉马援两位忠臣的丰功伟绩;颔联则描绘了他们当年出征时的壮丽场景;颈联赞美了他们在征战中威震敌寇、安定百姓的业绩;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两位忠臣的怀念之情。全诗语言豪迈激昂,富有感染力,堪称咏史抒怀之作。

首联“从戎江汉亦多年,又领王师过极边”两句,点明主题。作者在这首诗中所要歌颂的是西周和东汉时期忠诚于国家的贤臣良将。这两句诗分别用“从戎江汉”,和“又领王师过极边”来表现他们的英雄业绩。“江汉”,泛指长江、汉水一带。“从戎”,即参军。古人把从军作战叫做“戎”,因此“从戎”就是参军的意思。“多年”,指的是许多年。“又”,表示又一次,再一次的意思。“王师”,指天子的军队。“极边”,指的是极远的边境。这里指的是边疆地区。“领”,率领,指挥;“又”,再一次;“王师”,天子军队;“过”,经过。“又领王师过极边”,意谓西周的召公再次率领军队经过边远的疆域。“江汉亦多年”,是指召公从军的时间很长,已经有很多年了。

次联“已展召公新土宇,载开马援旧山川”两句,描写了他们当年的辉煌战绩。“已展”,展开,施展。“召公”,西周初期大臣,周文王的弟弟,武王的弟弟。周朝建国之初,分封诸侯,建立了很多封国,召公被封在燕地,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一带。“新土宇”,新的疆域。“开”,开辟,开创。“马援”,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字子阳,少有奇才,年轻时曾到京城洛阳游历。后来他投奔到光武帝刘秀麾下,为官至交趾都尉(相当于现在广东省的广州军区司令员)。在征伐南方的少数民族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后人就称他为“马伏波”。“旧山川”,指过去的山河大地。“旧山川”,指的是过去所治理过的山川大地。

第三联“诸生俎豆陈兵后,父老壶浆拜马前”两句,描述了当时人们热情欢迎的情景。“诸生”,学生,指儒生或学者。“俎豆”,古代祭祀或宴会时所用的礼器和食品,引申为宴饮、设宴等。“陈”,陈列,摆设。《礼记·曲礼下》说:“毋乏俎豆。”意思是说:不要缺少祭祀用的器皿。“兵”,指兵器;“前”“后”,都是方位词。“壶浆”,酒浆。“壶”,一种大腹小口的盛酒器具,形似今之茶壶。“前”,“前”是介词,表示方向。“前”通“面”,意为当面、面前。“拜”,叩头行礼;“叩头”,磕头的意思。“马前”,指马的前面。这里的“拜”是指磕头致敬的意思。“马前拜马前,诸生俎豆陈兵后”,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些前来送行的学生们列队在马前叩头致敬;而那些士兵们却在一旁摆好筵席等待献上酒食。“父老”,老人;“壶浆”,“壶”指酒壶,古代的一种盛酒用具;“浆”本义是汁液,这里指酒;“前”“后”,都是方位词;“前”“后”,“前”通“面”;“前”“后”,“前”通“面向”。“壶浆”,指酒浆。“前”、“后”,均表方位。“拜马前”中的“前”指马的前面,这里是说那些前来送行的人们向马匹叩头致敬;而在筵席上的学生们则列队站在马的后面等候献酒。“诸生”、“陈兵”中的“陈”字,在这里作动词使用,意思是摆好筵席准备献酒;而“兵”则是名词,表示军队;“俎豆”,古代祭祀时陈列的祭器和礼器;“陈兵”中的“兵”字在这里作为动词使用,意思是摆好军队准备出战;而“俎豆”则是古代用于祭祀时陈列的祭器和礼器。这四句诗的意思是:那些前来送行的学生列队在马前叩头致意;而那些士兵们则在一旁摆好筵席准备献上美酒;父亲老人们则在筵席前敬奉着酒浆迎接马队的到来。

末联“最是老儒淹滞久,乞将骸骨早归田”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老儒生的同情和关爱之情。“淹滞”,指长时间滞留、停留不进。“淹滞久”,意思是长期滞留不进,无法自拔。“乞”,请求;“将”,携带;“骸骨”,指人死之后剩下的骨头;“早归田”,尽早回到故乡去。这四句诗的意思是:我最敬重的那些老儒生因为长期滞留不进而耽误了仕途;我诚恳地请求让我早点回到故园中去,以便继续发挥我的才智报效国家!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诗的前半篇先写西周召公、东汉马援的丰功伟绩,然后抒发对他们的怀念之情。诗的后半篇先写他们当年出征时人们的热烈欢迎场面,然后抒发对他们的思念之情。整首诗写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