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姑台下战多时,变起萧墙遂不支。
杞子方通北门管,汉家已拔赵军旗。
孤忠不遂尚书志,一死啀期圣主知。
想见江东桥上路,至今犹自血淋漓。
追挽海清臣全子仁两尚书历史与忠诚的诗篇,情感与历史的交织
- 诗句逐句释义
- 郁姑台下战多时:在郁姑台(可能指某个古战场)进行了长时间的战斗。
- 变起萧墙遂不支:内部纷争导致力量崩溃。
- 杞子方通北门管:杞人(或称杞子,一种古代战车上的战士)成功打开了北门的防守。
- 汉家已拔赵军旗:赵国的军队被汉朝军队所击败并占领。
- 孤忠不遂尚书志:表达对未能实现个人抱负的遗憾之情。
- 一死唯期圣主知:期望自己的死亡可以引起皇帝的注意并得到宽恕。
- 译文
- 在郁姑台,我们经历了长时间的激烈战斗。
- 然而,由于内斗,我们失去了抵抗力。
- 尽管努力,但最终还是无法阻止魏国的进攻,我们的阵地被攻破。
- 汉朝军队已经占领了赵军的旗帜。
- 我深感遗憾,我的忠诚和努力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 我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我的牺牲能够引起您的注意,从而获得您的宽恕。
- 关键词注释
- “郁姑台”:可能是历史上的一个地名或战场。
- “萧墙”:古代宫墙内发生的变故,这里比喻内部争斗。
- “杞子”:古代战车上的战士,可能是指某位英勇的战斗员。
- “北门管”:古代城门守卫的位置,这里可能是指重要的防御点。
- “汉家”:汉朝,一个强大的国家。
- “赵军旗”:赵国的军队,表明了双方的对抗。
- “尚书志”:古代官员的理想和愿望,这里指的是个人的政治抱负。
- “唯期”:期望,希望。
- 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将领在战斗中的无力感和个人悲剧,通过战争的描述表达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注。
- 诗人通过对比内外的变化,强调了个人意志在动荡中的重要性,反映了对忠诚与理想追求的深刻思考。
- 语言简洁而有力,通过几个简短的句子就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历史场景和一个深刻的人物形象。
- 鉴赏
-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展现了个人与国家的紧密联系,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怀。
- 同时,它也揭示了战争中的悲剧和人性的复杂性,引人深思。
- 诗人的情感深沉而复杂,通过对战争的描写传达了自己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