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漫暌违二十春,惊闻哀讣倍伤神。
望穷云树驰情远,谊重金兰入梦频。
寿域幸同嘉靖日,典刑俄失老成人。
榻前末命从公后,追想当时泪满巾。
【注释】
①哭晦庵先生:作者的朋友。晦庵即杨公亮,名慎思,号晦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明代学者、文学家、思想家。
②忽漫:忽然。暌违:分离、别离。二十年:指与友人的交往中断了二十年。
③哀讣:悲痛的讣告,指好友去世的消息。
④驰情远:指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深远。
⑤谊重金兰:指友情深厚,如同兄弟一般。金兰之谊是古代朋友间的友谊之称,源于春秋时期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
⑥寿域:指人死后的去处。嘉靖:明世宗年号(1522—1567),共45年。
⑦典刑:旧时指朝廷的法度和典章制度。老成人:年高德劭的人,指杨公亮的去世,使天下失去了一个德高望重的长者。
⑧榻前末命:指临终前的嘱咐。从公后:跟随您之后。
⑨追想:回想。当时泪满巾: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泪水浸湿了头巾。
【赏析】
此诗是悼念朋友杨公亮的一首悼亡诗。诗人在得知杨公亮去世的消息时,悲从中来,深感痛心。全诗语言简练质朴,意境沉郁悲怆,表达了作者对杨公亮深切的悼念之情和对其逝世的哀悼之意。
首句“忽漫暌违二十春”,点明两人分别已长达二十年之久。“忽漫”二字,既表明时间的短暂,也暗含二人分离之久。接着两句“惊闻哀讣倍伤神,望穷云树驰情远”,诗人听到杨公亮去世的消息后,悲痛欲绝,心情无比沉重。“驰情远”三字,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对杨公亮深深的思念之情。最后两联“寿域幸同嘉靖日,典刑俄失老成人”,“典刑”指朝廷的法度和典章制度。这里指的是杨公亮去世后,朝廷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结尾两句“榻前末命从公后,追想当时泪满巾”,诗人回想起杨公亮临终时的嘱托和自己的悲伤之情,泪水洒满了头巾。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好友杨公亮的深深怀念和哀悼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