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兴聊同汗漫游,江边人诧谪仙舟。
山围上刹昙花杳,地近中天颢气浮。
镜水风流真未减,兰亭禊事合重修。
坐来顿觉烦歊净,却讶松涛万壑秋。
【注释】:永乐寺在浙江余姚,冯雪湖魏邦直牧时庸诸君是同去游览的朋友。汗漫游:指泛舟游湖,乘兴出游。谪仙:李白的号。昙花:佛教传说中的花,这里指永乐寺。颢气浮:天空的云气飘浮。禊事:古代风俗,到三月三日举行春祭,人们洗头发,祭祀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又称“王右军”)。兰亭:在浙江绍兴,是东晋时王羲之等41位文人雅集的地方。歊:烦闷、烦躁。
【赏析一】:这首诗作于诗人五月初四游览永乐寺之后。永乐寺在浙江余姚,与西湖相隔不远,所以作者说“江边人诧谪仙舟”。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入一个充满佛家气息的境界里,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山围上刹昙花杳”,“山围”形容山势环绕,“昙花”即昙花一现,意谓山上寺院像一朵昙花一样美丽地盛开着,但转眼就会凋谢;这既是描写永乐寺,也是写作者的心情,他既赞美了永乐寺,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隐忧。
第三、四句“镜水风流真未减,兰亭禊事合重修”,意思是说西湖上的波光粼粼,和兰亭的清幽雅致,都值得重新修整。这里用典是为了说明作者对西湖和兰亭美景的热爱之情。
最后两句“坐来顿觉烦歊净,却讶松涛万壑秋”,意思是说坐着静思一会儿,觉得心里烦恼全消了,又感到秋天万壑松涛阵阵而来,真是美妙绝伦,令人心旷神怡。
【赏析二】:此诗是五月初四日游永乐寺次联句韵呈同游冯雪湖魏邦直牧时庸诸君之作。永乐寺是杭州西湖的名胜古迹之一,位于西湖北岸,又名昭庆寺、天竺寺,建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宋淳熙年间重建,元代毁,明洪武初年重建,改称永乐寺。永乐寺为汉三潭印月中月牙池中的小岛,岛上有梵天寺塔及方丈院,是钱王避暑之所,故又名“避暑台”。
这首诗是作者五月初四日游永乐寺次联句韵呈同游冯雪湖魏邦直牧时庸诸君之作。从诗的开头看,作者似乎对这次游历并不怎么兴奋,只是随口吟咏而已。其实不然,因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游玩机会,而且还有同游者相与共乐。于是作者才兴致勃勃地挥毫泼墨,将这次游历的所见所闻一一记录下来。
诗的第一句“乘兴聊同汗漫游”,就是点出了这次游历的特点。“汗漫游”这个动词非常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这次游历的特点:大家乘兴出游,畅游西湖之中。而“江边人诧谪仙舟”一句则进一步烘托出作者的心境。原来这次游历是在江边,而作者又是泛舟游湖的,自然就成了“谪仙”。“谪仙”一词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庐山谣》,原意是指被贬谪到人间的仙人。在这里作者以“谪仙”自比,表明自己的游兴之高,心情之畅快。
第二句“山围上刹昙花杳”则是描绘了永乐寺的景色。山围绕着寺庙,而昙花则已经开过,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这里的“昙花”并不是指真正的昙花一现,而是比喻永乐寺的景色之美,就像昙花一现那样短暂而美丽。
第三句“地近中天颢气浮”,则是描绘了永乐寺周围的环境。这里所说的“地近中天”,是指永乐寺所处的位置离地面很近,就好像处在天空之中一样。而“颢气浮”则是形容这种景象给人带来的感觉,就像是天地之间的灵气在漂浮一样。
第四句“镜水风流真未减”,则进一步描绘了永乐寺的景色之美。这里的“镜水”指的是西湖的水面,而“风流”则是指西湖的水面上的风。这句的意思是说,尽管时间过去了很多年,但是西湖的水面上的风景还是那么美,没有减少多少。
第五、六句“兰亭禊事合重修”,“兰亭”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景点,位于浙江绍兴市西北郊,因东晋王羲之等四十一位文人雅集于此饮酒赋诗而得名。在这里,作者通过引用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兰亭美景的怀念之情。同时,这也暗示了自己对兰亭美景的喜爱之情。
第七、八句“坐来顿觉烦歊净”,则是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坐下来静静地思考一会儿,觉得心中的烦恼全都消散了。在这里,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告诉读者,只要能够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就能够解决一切困难。
第九、十句“却讶松涛万壑秋”,则是表达出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这里的“松涛”指的是松林里的风声,而“万壑秋”则是指秋天的景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虽然外面已经是秋天了,但是松树林里的风声依然很响亮。在这里,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告诉读者,大自然的美是无法言喻的。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一首很有特色的山水田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