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走中原,神物难名状。
混混自古今,朝宗只东放。
烈风况不休,日夜波荡漾。
泾渭畴能分,砥柱翻激壮。
并吞众流尽,势若争伯王。
有时失堤防,涯涘安可量。
荥泽行问津,张帆日初上。
俄惊山半摧,仍喜沙平涨。
忆昨渡九江,奔澜未应让。
候人鼓角喧,北首瞻太行。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要求“先输出诗句”,然后翻译,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最后指出其语言特色及蕴含的哲理。

(1)

“大河走中原,神物难名状”:意思是:黄河流经中原大地,像一位神奇的巨匠,无法用言辞来描述它的样子。“大河”,指黄河。“神物”,形容黄河的气势磅礴。“难名状”是夸张的说法。

(2)

“混混自古今,朝宗只东放”:意思是:滚滚的河水从古至今,只有向东流入大海。“混混”,形容河水汹涌奔腾。“朝宗”,泛指河流入海。“只东放”是说向东流去。

(3)

“烈风况不休,日夜波荡漾”:意思是:狂风吹拂不停,日夜波涛翻滚激荡。“烈风”,形容风势凶猛。“况”表递进关系,更加强语气。“不休”和“荡漾”都是动词,分别表示“不停”“波动”。

(4)

“泾渭畴能分,砥柱翻激壮”:意思是:泾水渭水虽然分明,却难以区分;砥柱山的险峻令人赞叹。“泾渭”,指泾水、渭水,古代以渭为浊,泾为清,所以渭水浑浊,泾水清澈。“畴”,界限,比喻。“砥柱”,指中条山。中条山位于山西省西南部,黄河流经该地时形成峡谷,山体直立,形似剑尖,故又称“太行之脊”。《庄子·大宗师》中说:“回望四荒兮,顾彼苍穹。”这里的“苍穹”即指天穹,这里借喻指砥柱山。“翻激壮”是形容砥柱山高峻而雄伟。

(5)

“并吞众流尽,势若争伯王”:意思是:黄河挟带的支流全部被消灭掉,它的气势仿佛要与群雄争霸一样。“并吞”是兼并的意思,形容黄河的气势。“争伯王”,指争夺霸主地位。

(6)

“有时失堤防,涯涘安可量”:意思是:有时候黄河会突然失去堤坝,那么黄河的流向就无法测量了。“涯涘”,边沿,指黄河边沿。“安可量?”是说黄河的流向怎么可以量得出来呢?这是比喻黄河的气势不可测度。“失堤防”是指黄河在流经中原一带时,由于地势平坦,河道变宽,泥沙淤积严重,有时会发生堤坝溃决的现象。“涯涘”是边沿,指黄河边沿。“安可量”是说黄河的流向怎么可以量得出来呢?这是比喻黄河的气势不可测度。

(7)

“荥泽行问津,张帆日初上”:意思是:到荥泽县去打听渡口,太阳刚从东方露出地平线的时候。“问津”,问渡口,即寻找船家摆渡。“张帆”,展开船帆。“日初上”,太阳刚刚升起。“初上”是说太阳刚刚露出地平线。

(8)

“俄惊山半摧,仍喜沙平涨”:意思是:忽然间看到山半腰被摧毁了,又高兴地看到沙滩上涨起了水潮。“山半摧”,指荥阳城北的黄土高原上部分山地被洪水冲毁。“沙平涨”,指黄河水位高涨。“仍喜”,仍然高兴。

(9)

“忆昨渡九江,奔澜未应让”:意思是:想起昨天渡过九江时,那汹涌的波涛并不让我相让。“九江”,即今安徽省境内的长江下游段,包括安徽、江苏两省的部分地区,因长江流经此地而得名。“奔澜”,指波涛汹涌。“让”,这里是谦让的意思,指让开。

(10)

“候人鼓角喧,北首瞻太行”:意思是:等待渡河的人敲着锣打起战鼓,我仰头望着北方的太行山。“候人”,等候渡河的人。“鼓角”,指战鼓号角。“北首”,指面向北方。“太行”,即太行山,位于河北省西部,西接山西省,东临华北平原。太行的东麓是山西的吕梁山区。太行山横卧于晋冀两省之间,是华北平原北面的一条重要天然屏障。

【答案】

译文:

大河从中原经过,像一位神奇的巨匠似的,无法用言辞来形容它的样子。它滚滚滔滔,自古至今从未有停歇,只有朝着东海的方向奔流而去。

狂风吹拂不停,日夜波涛翻滚激荡。泾水渭水虽然分明,但难以分辨。中条山的险峻令人赞叹。它挟带支流全部被消灭掉,它的气势仿佛要与群雄争霸一样。

有时候黄河会突然失去堤坝,那么黄河的流向就无法测量了。到荥泽县去打听渡口,太阳刚从东方露出地平线的时候。忽然间看到山半腰被摧毁了,又高兴地看到沙滩上涨起了水潮。我仰头望着北方的太行山。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乘舟过黄河时的所见所感。全诗分为两部分。前八句写黄河的源远流长和雄浑气势,后十六句写渡河时的情景感受。诗人以黄河为背景,抒写了他对黄河的热爱和向往之情以及他在面对自然时所产生的豪迈情怀和不屈精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