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家巴子国,守岁楚人舟。
爆竹还通俗,椒花对远游。
情亲童稚语,节换雪霜留。
万里怜初志,闻鸡更揽裘。
【注释】酆都:指四川的丰都,古时有鬼国。
巴子国:今四川省东部一带。巴人旧称“巴子”。
守岁:除夕夜在船上看守船篷。
爆竹、椒花:古代传说中驱邪避瘟的吉祥物,此处借指节日的气氛。
童稚语:儿童天真无邪的话语。
节换:岁序更替(冬去春来)。
怜初志:怜悯自己当初的志愿和抱负。
闻鸡更揽裘:听到鸡叫声就披衣起身,形容起早贪黑。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除夕之夜作客他乡,怀念家人而作。全诗以“守岁”为线索,从除夕到新春,从家国到身世,由外及内,层层递进,感情深沉。
一、首联写除夕夜与家人团聚的情景。“携家”,意为携同家人同行。“巴子国”是诗人的家乡,“楚人舟”则表明诗人是在江上度过新年。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守岁的孤单。“巴子”,即巴渝地区,这里泛指南方地区;“楚人”,指楚国人,这里泛指南方人。诗人把“巴子”改为“楚人”,可能是想通过这一改动,表现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吧。
二、颔联写守岁时的情景。“爆竹还通俗”,“俗尚”是当时民间的一种习俗。据《隋书·音乐志》所载,隋代每年正月一日,宫廷里要燃放烟火,乐府还要奏鼓吹曲,以示庆祝。到了唐代,这一风俗更为盛行。《唐会要·乐录》载,唐代每年正月一日,“百僚贺朝散,于通衢楼上燃火,谓之焰灯,或作草人,或画龙凤、五岳等形,以火球系其脚。又有戴瓦盆而走者,谓之‘踏灯’。”可见,“爆竹”在当时是极为普遍的现象。“椒花”是一种植物,古人认为它能辟邪、迎祥,故常用它作为装饰品,如《晋书·王献之传》记载:“尝在檀步障中悬钟乳花,垂珠帘,明珰照烛,设青光端坐……”此外,“椒花对远游”一句中的“椒花”,也指椒木制的香袋,用以装香料,既可提神醒脑,又可辟邪迎祥。“对”字,在这里有“相对”、“相伴”之意。此句写守岁时,家中有人陪伴。
三、颈联写守岁时与家人的对话。“情亲童稚语”,意思是与家人交谈时,彼此的感情很亲密,仿佛与孩童们谈天说地一般。“童稚语”,即孩子们天真无邪的话语。这两句写的是与家人之间的亲切对话,以及由此而生出的感慨。“节换”二字,既指岁序变化,又暗示着时光易逝。“雪霜留”,意为岁月不待人,人生易老。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光阴流逝、壮志难酬的无奈之感。
四、尾联写除夕守岁时的心情。“万里怜初志”,意思是我在外漂泊多年,如今终于可以回家过节,不禁感到无比欣慰;然而一想到自己当初的志愿和抱负还没有实现,又不免有些遗憾和伤感。“闻鸡更揽裘”,意思是每当听到鸡叫声就披衣而起,这是因为我早早地起床准备过节的缘故。这句话不仅写出了诗人早起的习惯,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未来的憧憬。
整首诗通过对除夕守岁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眷恋以及对未来的期待之情。同时,诗人在描绘景象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使诗歌更加富有内涵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