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流三吴,烟尘罹家患。
泛海入闽来,涕泣授给谏。
衔诏赴荆南,憔悴衣履绽。
何意章、贡烽,竟阻衡阳雁!
攘袂誓登陴,甲冑亲自擐。
壮士勇为鼓,戎器徐亦办。
屡战摧敌锋,咬指西山瞷。
守将弃城奔,保障属游宦。
乃知将军印,古来书生绾!

注释:

丙戌,即公元776年12月。杨子流三吴,烟尘罹家患。泛海入闽来,涕泣授给谏。衔诏赴荆南,憔悴衣履绽。何意章、贡烽,竟阻衡阳雁!攘袂誓登陴,甲冑亲自擐。壮士勇为鼓,戎器徐亦办。屡战摧敌锋,咬指西山瞷。守将弃城奔,保障属游宦。乃知将军印,古来书生绾!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的《赠杨幼于给谏》中的一首。这首诗通过描绘杨子在战争中的经历,展现了他坚韧不屈的精神和对国家的忠诚。全诗以杨子的遭遇为主线,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对国家忠诚的重要性。

首句“杨子流三吴,烟尘罹家患”,描述了杨子流离失所,遭受家国之难的情景。这里的“烟尘”指的是战火纷飞,“罹家患”表示家中遭受祸患。这句诗表达了杨子对国家和家庭的担忧和忧虑。

“泛海入闽来,涕泣授给谏”,描绘了杨子不畏艰险,毅然决然地前往福建的情景。这里的“涕泣”表现出他对家人的深深思念和不舍之情,而“授给谏”则表明了他肩负重任,为国家效力的决心。

接下来的“衔诏赴荆南,憔悴衣履绽”,描述了杨子接到诏书后奔赴荆南的情景。这里的“衔诏”意味着他接受皇帝的命令,“赴荆南”则表示他决心为国家效力,不顾自己的安危。然而,由于长时间的奔波和劳累,他的衣服已经破烂不堪,甚至露出了皮肤。这句诗表达了杨子在战争中的艰辛和付出。

“何意章、贡烽,竟阻衡阳雁!”这句话表达了杨子对战事的无奈和失望。这里的“章、贡烽”是指古代的烽火台,用于传递军情。而“衡阳雁”则是指候鸟,它们常常在秋天迁徙时被烽火台吸引,从而成为战争中的一种特殊现象。这句诗反映了战争对和平生活的破坏和对自然规律的干扰。

“攘袂誓登陴,甲胄亲自擐”,描绘了杨子穿上盔甲准备上城墙的情景。这里的“攘袂”意味着他整理衣服,准备出征;“誓登陴”则表示他发誓要保卫家园;“甲胄亲身擐”则强调了杨子对军事技能的重视和对胜利的决心。这句诗表达了杨子在战争中的英勇和无畏。

“壮士勇为鼓,戎器徐亦办。”这两句诗描述了杨子勇敢地担任战斗指挥的情况。这里的“壮士勇为鼓”强调了他的英勇和领导才能;“戎器徐亦办”则表示他在战争过程中逐渐适应并熟练掌握了军事装备。这句诗反映了杨子在战争中的成长和进步。

“屡战摧敌锋,咬指西山瞷。”这句诗表达了杨子在战斗中不断取得胜利的情景。这里的“屡战”表示他已经多次参与战斗;“摧敌锋”则强调了他的战斗力和勇气;“咬指西山瞷”则表示他的坚定信念和决心。这句诗表达了杨子在战争中的坚韧和毅力。

“守将弃城奔,保障属游宦。”这两句诗描绘了杨子保护城市免遭敌人破坏的情景。这里的“守将弃城奔”表示敌军已经攻入城池;“保障属游宦”则强调了杨子的守护工作和对国家的忠诚。这句诗反映了杨子在战争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乃知将军印,古来书生绾!”这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无论身份地位如何,只要心怀国家,勇于担当,都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这句话不仅赞扬了杨子的英勇和忠诚,也激励着后人要有爱国之心,勇于承担责任,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