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正月,南泛彭城舟。
今岁值秋暮,北上溯长流。
踪迹信往复,景物惬观游。
风寒堤柳落,波减岸石稠。
白见高城堞,苍出远山丘。
何处戏马台,仿佛燕子楼。
化迁无停轨,事往不可求。
陈迹竟泯泯,虚名但悠悠。
览今亦怀昔,发声遂成讴。

【注】1.彭城:古县名,在今江苏省徐州市。2.高城堞:高大的城墙和城楼。3.燕山丘:泛指远处的小山坡。4.陈迹:旧日的痕迹。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游历徐州的经历,抒发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首两句写去年春天到徐州的情事;第三四句写今年秋天到徐州的情事;第五六句写从徐州北上的情景;七至八句写沿途所见景物;九至十一句写到达徐州后的感受;第十二句写在徐州的见闻。最后几句是全诗的总结,点明题意,抒发历史兴亡之感。

前四句写去年春初到徐州的情景。“南泛”二句写春天时乘船由徐州南下,“今岁”三句写秋末时又由徐州溯流北上。这两句中,“泛”“溯”都是水行,“南”“北”则指明方向。“踪迹信往复”五句写旅途中所感。“复”字与“往”字都含有往来的意思,“信”通“申”。“往复”犹言往返。“观游”犹言游览。“景物惬”三字说明旅途中的所见所感。“惬”,满足的意思。“寒”“波”“稠”等词,形容江水、堤岸、岸石的景色,也写出旅途中的气候变化。

五至八句写沿江上溯所见景物及感受。“风”“落”“减”、“稠”等词,分别形容江水、堤岸、岸石的景色,也写出旅途中的气候变化。这些景物,既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形象,也引起了诗人深沉的历史感慨。

九至十一句写到达徐州后的感受。“何处”二句用典,指春秋时的戏马台和燕子楼。燕子楼在今徐州西北的楚王墓附近,相传是南朝梁元帝宠妃徐昭佩的住所。戏马台则是汉高祖刘邦的旧台。这里用这两个故事,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于过去繁华盛事的追怀。“化迁”二字,概括了历史上的兴亡更替。最后两句是全诗的主旨,点出诗题,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兴亡变化的感慨。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徐州一带的游历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乱和政治腐败。诗人以简炼的语言描绘了旅途中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自己对历史的深刻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