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夕起长风,秋云静天宇。
清波流月光,白露下寒渚。
榜人喜晴霁,理楫夜相语。
早发过钟吾,漫漫见徐土。

【注释】向夕,傍晚。起长风,起大风。秋云静天宇,秋天的云层静穆地覆盖天宇。清波流月光,清亮如镜的水波映照着月光。白露下寒渚,清晨的霜雾洒在寒冷的河洲上。榜人,打渔的人。喜,高兴。理楫,整理船桨准备渡河。夜相语,夜里互相诉说。钟吾,地名。徐土,即徐州。

【赏析】这首七绝以写景为主,但景中寓情,情景交融,富有诗情。全诗四句,前两句是写日暮晚霞,后两句写秋水行舟,意境优美。首联“向夕”二字点出时间,表明诗人是在傍晚时分登岸的。“起长风”,起的是大风浪。“秋云静天宇”,是说天空中布满了秋天的白云,它们静止不动,静静地罩住天宇,给大地披上了一层淡淡的暮色。“秋云”、“天宇”,都是自然物象,但作者却用“静”字来表现天宇的静态美:它不是那种瞬息万变的动态景象,而是宁静而深远的境界。这里,“静”字不仅形容了秋云,而且把天宇也笼罩于其中,使天宇显得更加深邃、辽远。这两句是一幅淡墨勾勒的秋日天宇图,既没有浓妆艳抹,也没有繁花似锦,只是淡淡地渲染,使人感到秋云之悠远高洁、天宇之空明澄澈。“向夕”和“秋云”这两个关键词,都带有“夕”字,这是很值得玩味的。因为“向夕”就是傍晚的意思;“秋云”则是秋天的云。这两个词组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黄昏晚霞图,给人以幽雅恬静之感。第二联紧承上联“静天宇”。诗人从日落时登岸开始,一直写到天黑才离开,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他目睹了大自然的变化。这时,天空中的云彩已渐渐散去,太阳也快要落下山去。这时,诗人登上了小船,乘着顺风继续前进。此时的天空已不再是黄昏时的淡紫色,而是变成了深蓝色。这种颜色的转换,说明天色已晚,夜色渐浓。“静天宇”和“深蓝色”两个词组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深夜星空图,给人以静穆肃穆之感。第三联紧承上联“深蓝天”这一景色描写。诗人站在船头眺望远方,只见水面上泛起一片晶莹的光波,仿佛是天上的星星倒映在水中,又像是地上的月亮映照在水上。这一片光波,就是诗人所见的“清波流月光”吧!这里的“清波”指的是秋水,而“月光”则是水中反射出来的月儿的光辉。诗人用“流”字来形容水波,使读者感到水波在轻轻地荡漾,好像流动一般。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秋水的欣赏之情。第四联是最后一句,是诗人在船上所见到的景象。“白露下寒渚”,是指清晨时分,当白露降临时,冷气袭人的河洲上出现了一层厚厚的霜雾。这里的“寒渚”指的是河洲,而“霜雾”则是河洲上的薄雾。霜气和雾气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朦胧的美。诗人在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霜雾的美丽,而是通过“寒渚”这个词来烘托霜雾给人带来的冷意。这样写,就把霜雾的美丽衬托得更加突出了。最后一句“早发过钟吾,漫漫见徐土”,写的是诗人乘着小船出发的情景。这里的“早发”指的是早上出发,而“钟吾”则是地名,位于徐州附近一带。诗人一大早就乘船出发,沿着一条曲折的河流向前行进。随着船只行驶的越来越远,渐渐地看不见前面的景物了,眼前只剩下茫茫的大平原和远处的山峦。这里的“徐土”,指的是徐州一带的土地。诗人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这个美丽的城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