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治奠九有,禹迹亦茫茫。
王泽既饶洽,彝伦复昭彰。
以兹熙皞世,举俗跻乐康。
胡为古道非,极意开边荒。
征行苦锋镝,飞挽失耕桑。
民生既骚屑,天和亦乖伤。
广土竟何益,不救危与亡。
兹事已千载,雄豪有秦皇。

【注释】:

圣治:美好的治理。奠:奠定,确立。禹迹:大禹治水的足迹。茫茫:广阔无边。

王泽:指帝王的恩泽。饶洽:富饶充足。彝伦:古代的常法,即伦理道德。昭彰:明显。

熙皞(hào):太平、安定。极意开边:不顾一切地对外扩张。征行苦锋镝:远征作战时痛苦万分。锋镝:刀枪。飞挽失耕桑:征戍士兵离开农田而战乱不断。

民生既骚屑:百姓的生活困苦而不得安宁。天和亦乖伤:上天的恩惠也遭受伤害。

广土竟何益:广大的土地又有什么用呢?不救危与亡:不能挽救国家的危亡。

兹事已千载:这事情已经经历了一千年。雄豪:英雄豪杰。有秦皇:有像秦始皇一样的英雄豪杰。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因直言进谏被诬下狱后所作。诗人以“古道”为题,借颂扬古代贤主明君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诗中对圣治、禹迹、王泽、彝伦、民生等都作了歌颂。但同时,诗人又对那些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人表示了不满和批评。全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首句“圣治奠九有”,点出圣君治理国家奠定天下的基础。“禹迹”两句写大禹治水留下的功绩。“彝伦复昭彰”,写大禹治水以后,天下的伦理道德得到了发扬光大。“以兹熙皞世”,“极意开边荒”,诗人对圣君大禹治水之后天下的大治,以及其子启开疆拓土,使国家疆域扩大到前所未有的地步表示赞美之情。

中间六句,从不同角度描写圣治所带来的好处。“举俗跻乐康”,天下百姓安居乐业;“胡为古道非”,然而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做法,却是不可取的;“极意开边荒”,不顾百姓死活,一味向外扩张,这是极其错误的。“征行苦锋镝,飞挽失耕桑”写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民生既骚屑,天和亦乖伤”,由于连年征战,百姓生活困苦,社会动荡不安,上天也不保佑人民。这两句是说,即使有广土众民的功劳,也无济于事,只能增加国家的危机。“广土竟何益”,广土并不能带来什么利益。“不救危与亡”,更谈不上拯救国家于危亡之中。

诗人用反问的语气,表明自己的观点:这种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做法,不仅没有益处,而且有害无益。“兹事已千载”,这种做法已经持续了千年;“雄豪有秦皇”,历史上有许多英雄豪杰都有过类似的行为。诗人在这里以历史为例,强调这种错误的做法是不应效仿的。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典故、比喻等手法,语言精炼优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