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土何漫漫,淮水自悠悠。
小山去已久,桂树遗岩幽。
昔有学仙子,意欲仍丹丘。
秋石既烹炼,鸿宝亦藏收。
鸡犬竟莫闻,行云去难留。
宁虑时事异,翻结千古愁。
舞榭荆棘生,歌台麋鹿游。
信知希世事,伊岂望外求。
揖让有尧舜,高风想巢由。
此道久已非,听我淮南讴。
【注释】:
淮土何漫漫,淮水自悠悠。
小山去已久,桂树遗岩幽。
昔有学仙子,意欲仍丹丘。
秋石既烹炼,鸿宝亦藏收。
鸡犬竟莫闻,行云去难留。
宁虑时事异,翻结千古愁。
舞榭荆棘生,歌台麋鹿游。
信知希世事,伊岂望外求。
揖让有尧舜,高风想巢由。
此道久已非,听我淮南讴。
【译文】:
淮南的歌声
淮南的土地多么辽阔无边,淮水也总是悠悠地流淌。小山已经远离我们很久了,那里的桂树依旧散发着幽静的气息。以前有个仙女学习仙术,她想要回到丹丘。秋天的石头已经被烧炼过了,神仙们的宝物也被收藏起来。鸡和狗再也没有听到过声音,行云也难以留下痕迹。我担心时事会有所不同,却反而陷入无尽的忧虑。舞榭变成了荆棘丛生的地方,歌台变成了麋鹿自由嬉戏的场所。我知道世事艰难,但我哪里还奢望什么呢?揖让礼仪来自尧舜的时代,那高洁的道德让人想起巢父和许由。这条道理已经变得不再适用了,请听我唱淮南的歌。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晚年所作,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对过去理想的追求。
第一句“淮土何漫漫,淮水自悠悠”,描绘了淮南地区广袤无垠、水波荡漾的自然景象,给人一种宁静而又深远的感觉。这里的“漫漫”和“悠悠”分别形容了土地和水流的特点,既体现了淮南的自然风光,又暗含了诗人内心的感慨。
第二句“小山去已久,桂树遗岩幽”,则转入了对历史的回忆。诗人提到了曾经的“小山”,那是一片充满神秘与美丽的所在,而如今早已不复存在,只剩下那些被遗忘的岩洞和幽静的桂花树。这里的“遗岩幽”三字,不仅描述了景色的美丽,更反映了时间的流逝和变迁。
诗人转向了对过去的怀念:“昔有学仙子,意欲仍丹丘。”这句诗中,“学仙子”是指那位曾经追求仙道的女子,而“丹丘”则是古代仙人居住的地方。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那段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失望。
接下来几句则转入了对现实的描述:“秋石既烹炼,鸿宝亦藏收。”这里,“秋石”和“鸿宝”都是指珍贵的物品或资源。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于资源的珍惜以及对过度开发的担忧。他认为这些宝贵的资源不应该被浪费在不必要的地方,而是应该得到合理的利用和保护。
随后,“鸡犬竟莫闻,行云去难留”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现实社会的动荡不安。这里的“鸡犬”和“行云”都象征着平民百姓的生活状态。诗人通过对比昔日的和谐生活和如今的混乱局面,表达了对于社会动荡的担忧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注。
最后两句“宁虑时事异,翻结千古愁”、“舞榭荆棘生,歌台麋鹿游”则是诗人对于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展望。他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历史总是值得人们去回顾和思考的。同时,他也认为我们应该珍惜现有的和平与发展成果,避免重蹈覆辙。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情感,通过对淮南地区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过去理想的追求。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于未来的期待和对于历史的思考。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这首诗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