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青云白楚天涯,驻节山中白昼迟。
纵是无边清兴好,知音谁与和新诗。
注释:
黔阳山中十首 其四:
青山如云白日高,楚天一色天涯远。
驻节山中白昼迟,纵是无边清兴好。
知音谁与和新诗?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黔阳山中的感受和体验。前两句通过描绘山的景色和时间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时间的感慨。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知音难寻的感叹,以及对新诗创作的渴望。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山青云白楚天涯,驻节山中白昼迟。
纵是无边清兴好,知音谁与和新诗。
注释:
黔阳山中十首 其四:
青山如云白日高,楚天一色天涯远。
驻节山中白昼迟,纵是无边清兴好。
知音谁与和新诗?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黔阳山中的感受和体验。前两句通过描绘山的景色和时间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时间的感慨。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知音难寻的感叹,以及对新诗创作的渴望。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古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手法、表现的意境,态度和作者的情感等多个角度来考核,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的理解。重点把握诗句的内容要点,逐项分析。 (1) “客居连市井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意象、关键词句体会诗歌的情感,然后结合题目要求来分析。“连日对秋雨”中的“秋雨”是全诗的中心意象,它贯穿于整首诗中。“客思何”,诗人在连绵不断的秋雨中,感到孤独寂寞,思念家乡和亲人,这既是自然之景,也是诗人心境的真实写照。“泥涂宁出户”,雨水浸湿了道路,出门已不可能;“流潦欲成河”,积水已经漫过了道路,出行更加困难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秋色满平阴:描述了秋天的景色遍布整个平阴地区,充满了秋天的色彩。 2. 秋声处处砧:秋天的声音到处都能听到,如捣衣声等。 3. 离筵对衰草:离别的宴会上面对的是枯萎的草地。 4. 别路绕疏林:离别的路上围绕着稀疏的树林。 5. 白日青霄迥:形容天空非常清澈,太阳高挂于高空。 6. 红云紫极深:描绘了天空中美丽的晚霞。 7. 此行应得意:表示此次出行将会有所成就。 8.
诗句释义: 1. 良夜对床宿 - 描述在夜晚与周司训共寝的情景。 2. 清晨送子行 - 早晨,作者为儿子送行。 3. 西郊雨新霁 - 描述天气晴朗,刚刚下过雨。 4. 古道马频鸣 - 古道上,马儿不断鸣叫。 5. 执手别时话 - 在分别的时刻,两人紧握双手,交谈几句。 6. 挥鞭独往情 - 挥动马鞭,表示自己独自离去的哀伤情感。 7. 相思杳难极 - 思念之情深远无边,难以达到尽头。 8.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整体把握其思想情感;然后逐句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手法,最后结合主旨进行赏评。 “密雨洒如丝”,这两句是写景。诗人描绘了一幅密雨细密如丝的画面。“密雨洒如丝”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雨水密集的特点,给人以朦胧的感觉,为下一句的抒情作了铺垫。“凉风散漫吹”,这一句是写情
久雨遣怀六首 其四 泥泞不可出,茅斋静坐时。 怀贤寻往传,课子诵新诗。 近悟柔为胜,深知巧是非。 雨声杂凉吹,萧飒发清机。 译文: 在连绵的雨中,我无法出门,只能在茅屋中静静地坐着。 我怀念贤人,寻找他们的遗训,教导孩子们诵读新的诗歌。 最近我明白了柔和胜过刚强的道理,也明白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道理。 雨声夹杂着凉风,令人感觉清爽舒适,仿佛有一股清新的力量在涌动。 赏析:
注释: 久雨遣怀六首 其二:“久雨”是说天气持续下雨,“遣怀”是说抒发内心的愁绪。“六首”是这首诗的标题,共六首,这是第二首。“常苦雨”是说秋天的天气经常下雨,天气总是阴沉。“风气早生寒”是说这种阴冷的天气很快就产生了寒冷的感觉。“小鸟投林急”,是说小鸟儿急忙飞回树林,因为天冷了,它们需要找温暖的地方躲避寒冷。“高鸿下食难”是说大雁们因为天气寒冷,食物稀少,所以很难找到食物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项所涉及的选项来判断正误。本诗为陈广文见访时所做。首联“爱客情何厚,肩舆到所居”,是说诗人十分喜爱客人,于是用车把客人拉到了自己家。颈联“樽醪携腊蚁,盘错间春鱼”,写诗人设酒招待客人。尾联“剧谈移永昼,未儗促归途”,写诗人与客人谈得非常高兴,以至于忘记了时间,不想早些回家。 【答案】 ①“爱客”指喜欢结交朋友
注释: 久雨遣怀六首 其六: 长久的雨天让人感到忧愁,我坐在小窗前倾听雨声。灯光的影子照在孤独地吟诵上。谁能理解无边无际的道理?元同不外乎我的心。客居的心情澄净了夜的气,檐下的水流滴出清美的音韵。诗作完成之后没有人再和,思绪悠远思念更加深重。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抒发诗人在久雨中的感慨之作。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独自听雨,灯影、孤吟、无边道、元同心等词句,都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之情。后四句写诗人在雨中吟诗
【注释】 发云梦二首 其二: 昔闻云梦泽,今泛楚人船。 地远烟迷树,湖平浪拍天。 南风清宪节,北斗烛龙泉。 频向中宵望,武昌何处边。 【赏析】 “发云梦二首”为作者在安陆任上所作,是一首抒情诗。前两首已见《全唐诗》卷四百八十八,本篇与第一首同题异作。此诗写诗人在安陆任职期间,夜泊汉江时所见之景、所感之情。 一、二句,写诗人乘舟行至云梦泽,看到一片辽阔的水面。“昔闻云梦泽”
【注释】黔阳:今属湖南省,古为楚国地。十首:十首诗,这里指组诗。萋萋:茂盛、繁密的样子。 小阁:小亭台。闲登:闲暇时登临。日欲西:太阳即将落山了。木秀:树木长得特别茂密。只嫌:只认为……不足为奇。鹧鸪啼:即鹧鸪鸣声。鹧鸪的鸣声凄切,常被用来表达作者的伤感之情。 【赏析】 黔阳山中十首其五 江村地僻草萋萋,小阁闲登日欲西。风景不殊云木秀,只嫌中有鹧鸪啼。 译文:江边的村庄偏僻荒寂,草木茂盛
【注释】 清和:指气候宜人。黔阳:地名,在今湖南芷江县北。中州:中原地区,借指京都。茅堂:茅屋,用茅草盖成的屋子。官况:官场情况。不羁情散诞:放纵的性情。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 【赏析】 此诗作于元至顺二年(1331),时诗人任贵州行省左丞兼宣慰使,正在黔阳山中。首句写诗人在“清和时节”,“似中州”即像中原一样,说明此时正是天气宜人之时。次句写江水环绕着茅屋,诗人整日都处在幽静的环境之中。第三
注释: 宦情不改读书情,闲爱山林兴致清。 随意时时写佳句,却嫌行处有虚名。 黔阳山中十首其七 黔阳:指贵州省的贵阳市。黔是泛称。 十首:这里是指作者在黔阳山中游览时所吟诵的十首诗。 黔阳山中十首: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人用“黔”字起韵,以“山中”二字点明题面,表明这是在黔阳山中的所见所感。全篇紧扣“山中”二字,抒发了作者游山玩水时的情怀。 其一:“宦情不改读书情”,意思是我虽然身居官场
【注释】: 黔阳:山名。黔,指贵州。唐宋以来,贵州地区多称“黔” 参天:形容树木茂盛,枝丫茂密,直插云霄。茅茨:即茅草屋顶,泛指简陋的住房。 【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诗。诗人在黔阳山中游览,一路上江流平缓,水田一片连片,稻秧青葱,一派丰收的景象;但沿途所见却是一些简陋的茅屋,没有人家,只有阵阵鸡鸣声传来。此诗描写了一幅山中行旅图,生动地表现了黔阳山中的田园风光和山民的艰辛生活。
【注释】 黔阳:地名,在今湖南省黔阳县。星轺(yáo):使者所乘坐的装饰华丽的车。玉节:符节的美称,这里指皇帝的令牌。万山:形容群山重叠,十分幽深。溪流:水流。足:满。茂林:茂盛的树林。瘴烟:瘴气蒸腾的云雾。蛮荒:荒凉蛮野之地。壮游心:豪爽的胸怀。 【赏析】 此诗为诗人初出黔阳山时所作。首句写山行之艰,次句写山居之乐。第三句写雨过天晴、瘴云消散,景色宜人的佳景。末句抒发了诗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诗句原文: 景好宁知是异邦,竹篱茅舍枕沧江。 吏情更有山林趣,绿树门前画戟双。 注释解析: 1. 景好宁知是异邦:美景如此,怎会想到身处异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惊喜和赞美,认为这美好的景致让人忘记了自己身处何方。 2. 竹篱茅舍枕沧江:用竹篱和茅舍搭建的住所紧邻着宁静的江水,描绘了一种简朴而宁静的生活场景。 3. 吏情更有山林趣:这里的“吏”指的是做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