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曾此宿,今日是重游。
兵后人烟少,村中草树稠。
雾开萤照夜,月霁雁鸣秋。
明发前涂去,逢人问镇州。
【解析】
此诗首联点明题意,“宿平陆村”即指诗人当年曾经在此住宿。颔联写今日再游此地的所见所感。颈联写诗人在雾开萤照的夜晚,看到秋月和归雁时的情景。尾联写作者要启程离开此地了。
【答案】
译文
昔日曾到此住宿,今天又重来访问。
兵乱后人烟稀少,村子中草木丛生。
雾散萤飞照亮夜晚,月明雁叫迎来秋天。
明天早晨出发前,遇到路人询问镇州。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重访旧居并作告别之词的七绝。首联开门见山,说明诗人此次重访的目的,是“宿平陆村”,表明自己曾经在这里住过。“昔年曾此宿”,一个“曾”字,道出诗人对往日往事的追忆,也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今”则表示时间已进入新的阶段,诗人又来到这个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进行重游。两句之间,一上一下,构成鲜明的对照,更突出地显示了诗人对于过去与现在生活的强烈感情。
第二句“今日是重游”,紧承首句而来,进一步交代诗人重游的原因。诗人重游的原因何在?从“兵后人烟少”一句可以看出。这一句是说:由于战事的影响,村庄里的人们已经离散,人烟稀落了。因此,诗人只能“今日是重游”。
第三联“草树稠”,是全诗的转接处。由“今日是重游”转到“草树稠”,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因为“草树稠”并非实写,而是用以表现“兵后人烟少”这一实情。草树稠密,说明这里还有人居住,而人烟稀落,自然也就难以找到熟悉的面孔了。因此,这一句是实写,但又不是字面上的实写。它通过草树稠密的景象,把“兵后人烟少”这一实情写得更加生动、具体,使人感到亲切、真实。
第四联“雾散萤照夜,月霁雁鸣秋”,是全诗的高潮,也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诗人在“雾散萤照夜”一句中,不仅写出了“夜”景,而且写出了萤火虫的光;在“月霁雁鸣秋”一句中,不仅写出了“秋”景,而且写出了大雁的叫声。这样,就把夜、光、月、声都写到了,使画面充满了诗意。而“雾”、“月”、“萤”、“雁”四个词,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它们各自都有其独特的内涵。例如,“雾”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联想到“迷蒙”、“朦胧”;“月”可以联想到“明亮”、“清澄”;“萤”可以联想到“微弱”、“微光”;“雁”可以联想到“高远”、“哀鸣”。这些意象,都富有美感,都富有音乐性,都富有象征意味。因此,这两句诗不但写出了夜、光、月、声,而且写出了诗人的感受和想象,从而构成了一个意境深远、韵味无穷的艺术境界。
最后两联,写诗人在离开之前,向遇到的人说要去镇州的事,表现出他对故乡的留恋之情。
全诗语言朴素、流畅,结构严谨、匀称。在艺术手法上,采用了对比(如“昔年曾此宿,今日是重游”)和映衬(如“兵后人烟少,村中草树稠”)等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