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中道,旌旗缭绕明枯草。
萧关北,鼍鼓逢逢振幽极。
朔风吹万马,雨雪冻千山。
长安路上传清警,六飞腾镳自代还。
匈奴何时灭,神仙不可攀。
前年作得鱼龙戏,深宫一宴开天颜。

【注释】

上之回:回,通“帏”,帐幕。上之回,即登上帷幄。回中道:回中,在今甘肃环县西北,是古代的边塞要塞。道,路。旌旗,指军旗。明枯草,形容军营中的旌旗在风中摇曳,映照出枯草的颜色。萧关北:萧关,位于今宁夏固原县,是古时通向北方的重要关口。鼍鼓,传说中的水神名。逢逢振幽极:逢逢,击鼓之声。幽极,极远之地。朔风,北方吹来的寒风。万马,指无数战马。雨雪冻千山:指雪覆盖了千里山脉。长安路上传清警,六飞腾镳自代还:传,传送,传达。清警,清平的消息。六飞,皇帝所乘的六驾马车。腾镳,指马儿奔驰时四蹄腾空的样子。自代还,自己返回京城。匈奴何时灭,神仙不可攀:匈奴,指北方的游牧民族,曾与汉朝为敌。神仙,传说中长生不老的人。

前年作得鱼龙戏,深宫一宴开天颜:前年,即开元二十四年(736)。鱼龙戏,比喻君臣之间关系融洽。深宫一宴,指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宠妃杨玉环在宫中设宴庆祝。天颜,皇帝的面庞,这里指杨贵妃的面容。天颜开,指杨贵妃的笑容露出。

【赏析】

这是一首咏边塞诗。全诗描绘出一幅辽阔苍茫、风云变幻、将士出征、战争不断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和对人民的同情。

第一句“上之回”,写登临观览。“上之回”即登上帷幄。帷幄,帐幕。作者登上帷幄,放眼望去,只见营帐中旗帜飘飘,旌旗在风中迎风招展,映衬着枯草的颜色。这一景象,既写出了军营的肃穆,又暗示了战事的紧张;既表现出将军威武,又衬托出士卒们的英勇。

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写战场的雄浑。从这句开始就转入了战斗场面。“萧关北”一句,点明地点。萧关是当时通往北方的重要关卡。“鼍鼓逢逢振幽谷”,描写的是战鼓声震耳欲聋的情景,“逢逢”形容鼓声阵阵。“幽谷”,暗喻边陲僻远之地。“逢逢”,“逢”是击的意思,“逢逢”则说明鼓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逢逢振幽谷”,形象地描绘出了边关战鼓的雄壮场面。“朔风吹万马,雨雪冻千山”,描写的是严寒天气下的边陲景象,“朔风”、“万马”、“冰雪”、“千山”四者连缀成景,构成了一幅冰天雪地、寒气袭人的边疆风光图。这两句诗将边陲景色写得如诗如画,使人如临其境,仿佛身临边关,亲历其境。

第三句“长安路上传清警”,点明时间地点。长安,即当时的都城长安。“清警”,指消息传来,令人欣慰。“六飞腾镳自代还”,写皇帝的归来。“六飞”,指天子所乘的六匹马驾的车。“腾镳”,指车骑奔驰的姿态。《旧唐书·音乐志下》记载:“轩悬六鸾,黄屋双毂……六马腾骧,以表乾坤。”这里“腾镳”一词用得十分准确贴切,把皇上的归来写得惟妙惟肖。这两句诗将皇帝的归来写得如在眼前。

第四句“匈奴何时灭?”是对国家大事的关切和忧虑。“匈奴”,指北方的游牧民族,曾与唐朝为敌。“何时”二字表达了作者深深的忧虑之情。

第五句“神仙不可攀”,是对人生哲理的领悟。“神仙”一词在这里指的是那些能长生不老的人。“不可攀”表明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领悟。这两句诗将作者的感慨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两句“前年作得鱼龙戏,深宫一宴开天颜”,写皇帝的宠爱。“鱼龙戏”,比喻君臣之间关系融洽。“深宫一宴”,指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宠爱。“开天颜”指唐玄宗的笑脸露出。这两句诗将皇帝的宠爱写得如此真切生动,让人感受到皇帝对杨贵妃的深厚感情以及杨贵妃给皇帝带来的无穷乐趣。这两句诗也使整首诗歌的主题更加突出,使读者更加关注主人公的命运和情感世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