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宿丛台下,栖栖一旅人。
闲方谢簿领,愁转怯风尘。
砧杵秋声急,关山客梦频。
但谙倚伏理,何处不容身。
诗句释义:
卢龙云(1498-1572),字少从,广东南海人,万历十一年进士。授马平知县,补邯郸,治行为诸县之最。复补长乐,以忤权要,左迁江西藩幕。累官至贵州布政司参议。有《四留堂稿》、《谈诗类要》。
译文:
在信宿之后,我暂住在丛台下的西署。这是一个旅人,他忙碌地处理自己的事务。闲暇的时候,他会感谢那些日常的工作,但忧愁之情却随着风尘而更加浓烈。秋日的砧杵声急促,关山之中,我的梦不断被打断。我知道倚伏之理,所以何处不让我容身?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在邯郸暂寓西署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诗歌开篇即描绘了诗人在一个信宿之后,暂住在丛台下的西署的情景。这里的“信宿”一词,既表示了时间的长短,又暗示了旅途的疲惫。而“一旅人”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孤独而又忙碌的状态。
诗歌进入第二联,诗人通过“閒方谢簿领”一句,表达了自己对日常琐事的厌烦和对工作的感激。这里的“谢簿领”不仅仅是对职务的一种辞别,更是一种对责任和使命的承担。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更深的愁绪,因为“愁转怯风尘”。这句话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不安,一方面是对工作的责任和担当,另一方面是对风尘中生活的畏惧和不安。
第三联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邯郸暂寓西署的生活情景。诗人通过“砧杵秋声急”和“关山客梦频”两句,生动地描绘了秋天的砧杵声和关山中的客梦,这些自然景象与诗人的心境相映成趣。这里的“秋声急”和“客梦频”不仅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更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无助。
全诗以“但谙倚伏理,何处不容身”作为结尾。这里的“但谙倚伏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理解,即在世事无常中保持冷静和理智。而“何处不容身”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无论身处何地,他都有信心面对生活的挑战。
这首诗通过对卢龙云在邯郸暂寓西署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担忧和坚定。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更是一首充满哲理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