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叹明时却贱贫,勋华意气总流尘。
鲍牙已死无知己,邓禹如生果笑人。
鹤敛云阶千里翮,鲤潜湫屋万重鳞。
盘根错节知何在,硎发年来器尚新。
自叹
《自叹》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至十四年(726)间。这首诗是李白对自己一生的感慨和反思,表达了他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以及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认识。
译文:
我感叹在明君时期我却如此贫穷,我的功勋和志气都如同尘土一样飘散。鲍牙已经死去没有人了解他,邓禹活着却让人感到可笑。鹤收敛了翅膀,云阶上千里飞过的羽翼;鲤鱼躲藏在水底深潭,屋檐下万重鳞次栉比。盘根错节的生长,谁知道它在哪里;硎发年华,人还是那么年轻。
注释:
- 自叹: 自我反省,表达自己的感慨和反思。
- 明时: 指唐朝盛世时期。
- 贱贫: 地位低下,贫穷。
- 勋华: 功勋和荣耀。
- 意气: 气概和志向。
- 流尘: 像尘土一样消散。
- 鲍牙: 指鲍叔牙,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夫,以廉洁著称。
- 邓禹: 西汉初期的开国功臣,以清廉著称。
- 鹤敛云阶: 比喻人已经隐退。
- 鲤潜湫屋: 比喻人在世的短暂和隐居生活。
- 盘根错节: 形容树木的根部复杂交错。
- 硎发年华: 硎,指锋利的刀,比喻年轻人的青春。
-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李白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以及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认识。他用鲍牙、邓禹等历史人物作为反衬,表达了自己虽然有功勋和志气,但最终却无法得到应有的认可,只能像鸟儿一样隐退山林,像鱼儿一样在深潭中度过短暂的一生。整首诗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态度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