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媪老媪怀抱恶,赋命一生蝉翼薄。
大郎从军小郎卒,日薄西山更谁托。
萧萧白发空倚闾,几向斜阳叹离索。
呜呼七歌兮歌已终,草木为我吟悲风。
【注释】
哭弟彦器歌 其七:这是唐代诗人李白为悼念他弟弟李白的《哭弟彦器歌》中的第七首歌。这首诗以老媪比喻李母,借李母之口抒发了诗人对远在边塞的弟弟的思念之情。
老媪(ǎo):年老的女人,这里指母亲。
恶:恶劣,不善良。
大郎:指李白天衡。
小郎:指李白。
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了。
萧萧白发空倚闾:形容头发花白,只能依靠家门前的里巷。
更谁托:还有谁能托付呢?
呜呼(wū hū):叹词,表示哀伤。
七歌(gē):指这一首歌。
【赏析】
此诗是一首长歌当哭之作,表达了诗人对弟弟的深切怀念。全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开头两句写老媪的遭遇和心情:“老媪怀抱恶,赋命一生蝉翼薄。”这里用老媪比喻李母,用“恶”来概括她一生的性格特点。一个“恶”字,既揭示了老媪的本质,也暗喻了李母对儿子李白天衡、李白的刻薄与虐待。“赋命”,即受生,指人的出生;“一生”二字,表明李母所受的苦难是终生的。“蝉翼薄”三字,用来形容老妪的体态瘦弱。
诗人通过对比的手法描写了两个儿子的不同结局:“大郎从军小郎卒,日薄西山更谁托?”李白天衡从军,而李白则早逝。面对这样的结局,李母感到无比悲苦。“日薄西山”句化用陶渊明《读山海经》诗中“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句意,点明时已黄昏,日将落山,暗示着李母的衰老和孤独处境。“更谁托”一句,既表现了李母对儿子们的失望,也流露出对儿子们生死未卜的无奈和忧虑。
最后两句,诗人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他对弟弟的深切怀念:“萧萧白发空倚闾,几向斜阳叹离索。”李母头发花白,只能依靠家门前的里巷,感叹兄弟二人天各一方,难以团聚。这一句既表现了李母年老孤独的形象,也表达了她对兄弟们生死未卜的担忧。“几向斜阳叹离索,”这句诗化用了杜甫《羌村》诗中“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等诗句意,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对弟弟生死未卜的深深忧虑。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通过对老媪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弟弟的深切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