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苑同年少一人,城东出祖倍伤神。
高才虽不登枢要,清望端能动缙绅。
西徼归来缘有命,南州谪去果何因。
嗟余久负容台禄,拟向林泉老此身。
【注释】
送岳方之兴化:在《全唐诗》中,此诗题下有小字注:“岳方之,名应登,兴化人。天宝末,擢进士第。大历二年,自兴化为虔州刺史。”兴化,今属福建。岳应登,字子嵩,天宝间进士。大历初为兴化令。
翰苑同年少一人,城东出祖倍伤神:翰苑是唐玄宗时的一个文学机构,翰林学士院的别称。翰苑同僚中,岳应登年岁最小,所以“翰苑同年少一人”。又因岳方之与岳应登同乡而结为兄弟,故有“出祖倍伤神”之说。
高才虽不登枢要,清望端能动缙绅:岳应登虽不能入仕中枢(宰相府),但他有高才,声望很好,能够使缙绅之士为之震动。
西徼归来缘有命,南州谪去果何因:这里指岳应登被贬至南方蛮荒之地。
嗟余久负容台禄,拟向林泉老此身:岳应登感叹自己久已负有朝廷所赐的俸禄(即“容台禄”),打算到山林中去安度余生。
【赏析】
岳应登(704—766),兴化莆田人。唐代诗人,大历初任兴化县令。后迁永嘉、虔州刺史。天宝末年擢进士第。大历元年(766)卒,年五十二。有文集三十卷。《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秋天,岳应登由兴化县令调任虔州刺史,途中经过兴化城东的祖墓。当时作者已年近半百,对仕途失望。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自己一生仕途的感慨以及对于归隐林泉生活的向往之情。
首联写诗人在翰苑中的失意,同时抒发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少一人”,说明朋友之间的感情很深,但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相聚。“出祖倍伤神”,则表明诗人对于不能和好友一起祭拜先人的悲痛。“高才虽不登枢要,清望端能动缙绅”,这两句则是说虽然自己的才能没有得到重用,但是清正廉明的名声足以让达官贵人都为之折服。
颔联写诗人在官场上的失意。由于没有进入朝廷中枢,诗人感到遗憾;但同时也庆幸自己没有被重用到边远的地方。“西徼归来缘有命”,“南州谪去果何因”,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的遭遇的无奈。“西徼”、“南州”都是边远地区,这两个地方在当时是瘴疠之地。“缘有命”表示这是命中注定的事,“果何因”则是问自己为什么会被贬至此地。
颈联则是写自己对于归隐林泉生活的想法。“嗟余久负容台禄”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长久受到皇帝恩赐的俸禄的感激之情。然而,这种恩赐并不能让他得到真正的满足和快乐。最后一句则是说自己想要在山林之间安度余生,过一种清闲自在的生活。
尾联则是表达诗人对于未来的展望和决心。“拟向林泉老此身”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山林、过上宁静生活的愿望。“林泉”在这里不仅仅是指自然风光秀丽的地方,更是诗人心中理想境界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