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西子比西湖,此日凭栏一吊苏。
楼外江山依旧在,湖中歌舞几时无。
自怜白发千茎短,徒有丹心一寸孤。
归去九重如赐问,萧条今日在三吴。

【注释】

净寺:即灵隐寺,在浙江杭州。西子:指西湖,相传是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浣纱于水中的地方,后人因以泛称西湖。凭栏:倚着栏杆。吊:凭吊。苏:指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楼外:指山外。江山:指西湖周围的山水。歌舞:指《西施》乐舞。丹心一寸孤:比喻忠心耿耿。九五:指天子的代称。自怜:自我感伤。三吴:指吴郡、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和丹阳(今属江苏)。

【译文】

六月三日我登上净寺远眺西湖。

谁说西施比得上西湖?今日凭栏凭吊东坡先生。

山外有青山,湖中有碧水,歌舞声声何时停息。

白发千丝短促,徒有一颗赤诚之心,孤单地飘零。

回到京城去,假如皇上问起,就说已回京述职。

今天萧条冷落,只在吴中地区。

【赏析】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萨都刺于公元1327年(元至正七年)所作。当时萨都刺任太常奉礼郎,他到杭州任省掾。六月三日登净慈寺望西湖。此诗是他在游西湖时的所见所感而写的一首七绝。全诗语言平易流畅,感情真挚动人,风格自然朴实,不拘一格。

首句“谁将西子比西湖”,诗人把西湖与西施相提并论,这是对西湖的极高赞誉。“西子”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以其美貌著称于世,她的美丽被世人传颂千古,成为后世人们用来形容女子美丽容貌的典故性词语。诗人以“西子”喻西湖,意在赞美西湖之秀美,同时暗示了西湖之美,不亚于古代传说中的美人西施。

第二句“此日凭栏一吊苏”,诗人登高临下,凭栏远眺,心中不禁为东坡先生感到无限惋惜。“苏”,指宋代文学家苏轼,他的诗词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深受后世读者的喜爱。诗人以“吊苏”二字表明自己对东坡先生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东坡先生遭遇不幸的同情之意。

第三句“楼外江山依旧在,湖中歌舞几时无”,诗人放眼望去,只见山外青山依旧,湖水清波荡漾,歌舞声声不绝于耳。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西湖景色的赞美之情,也流露出诗人对东坡先生不幸遭遇的惋惜之意。

接下来的四句“自怜白发千茎短,徒有丹心一寸孤。归去九五如赐问,萧条今日在三吴”,诗人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他感叹自己的白发已经斑白,但却无法像东坡先生一样拥有一颗忠诚之心。诗人表示自己愿意回到京城去,如果皇上问起,就说已回京述职。这里的“九五”是指天子的代称,诗人表示自己希望有机会能够再次为国家效力。最后一句“今日萧条冷落,只在吴中”,诗人描绘出一幅荒凉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局势的忧虑之情。

整首诗语言平易流畅,感情真挚动人,风格自然朴实,不拘一格。诗人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对东坡先生不幸遭遇的惋惜以及对国家局势的忧虑等情感表达,展现了自己内心世界的丰富多样。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历史人物以及国家命运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