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禾川湄,义山日对面。
怅未得登临,此心徒健羡。
今春雪中来,半涂足已倦。
顾视万坡陀,茫然莫可辨。
岩萝冒飞霙,林叶响急霰。
俯若赴井汲,仰疑登塔旋。
奇观岂神助,寒苦亦吾愿。
日暮抵山麓,小溪乱石溅。
仆夫指龙湫,时或出雷电。
信宿留山间,阴晴已千变。
仁里固有邻,诛茅从所便。
嗟我四方人,安得长眷恋。
【注释】
1、禾川:指四川成都平原的一条水系,在今成都市。
2、义山:诗人自号,见《新唐书.李商隐传》。
3、对面:意即面对。
4、怅未得登临:怅恨不能登临观赏。
5、徒健羡:徒然地羡慕。
6、雪中:下雪的时候。
7、半涂足已倦:走到路的一半时就累了。
8、顾视万坡陀:看远处的万丈高坡。
9、岩萝:岩壁上的苔藓。
10、飞霙:指飘落的雪花。
11、林叶响急霰(xiǎn):树林里树叶发出声响。
12、汲(jí):汲水。
13、龙湫:瀑布名。
14、信宿:一宿,即一夜。
15、阴晴:天气的变化。
16、仁里:这里当指仁里驿(今四川彭县东北)附近的一个村庄,诗人曾在那里住过。
【赏析】
这是一首纪行诗。写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全诗以“嗟”字贯穿,表达了作者客居异地,思念故乡的心情。
开头两句“家居禾川湄,义山日对面”,说诗人居住在成都平原的一片水田旁边,面对着远处的一座高山。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含蓄蕴藉,暗寓了诗人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感情。
第三句“怅未得登临”,点明诗人此行的目的,是去攀登高山,观赏美景的,但可惜的是未能实现这个愿望。
第四句“此心徒健羡”,是说诗人只能徒然地羡慕登山者的成功。这句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不甘。
接着五、六句“今春雪中来,半涂足已倦”,说春天降雪之后,诗人就出发了,走了一段路后脚已经累了。这里既描写了当时的天气情况,又表现了诗人跋涉的辛苦。
接下来“顾视万坡陀”,是说诗人回头看看前方的高坡,只见那里群山连绵,高低不平。
以下十句都是写诗人所看到的景色:有飞雪覆盖的山峰,有树林里传来的急促的声响;有像人一样从井边汲水的岩壁,有好像塔那样盘旋而上的山峰;有的景色神奇美丽,令人惊叹不已;有的景色寒冷严酷,令人难以忍受。这些景象都写得非常逼真,生动鲜明,使人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画面,听到了一曲曲乐曲。
最后两句“奇观岂神助,寒苦亦吾愿”,是对前面所写的各种奇异景观的解释。这两句诗含义深刻,言简意丰,既是对前面所描绘的各种奇景的解释,又是对整首诗歌主题的高度概括。
这首诗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想象丰富,寓意深长。它以记游的方式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山水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寄托了诗人仕途不顺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