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彝宫中秦失鹿,挥戈奋起相驰逐。
真命已归隆准翁,五百义士空碌碌。
当时南面已称孤,曾视群雄轻若无。
使其得志成帝业,功比炎汉知何如。
寸地尺天既有主,便合终身向海浒。
如何犹自慕侯王,屑屑甘心效琐尾。
一朝乘传之洛阳,西望长安增慨慷。
就令高祖见优待,面对二客惭无光。
以兹伏剑宁执死,委骨城东三十里。
幸蒙汉家宽大恩,下诏葬以时王礼。
悠悠往矣垂千年,主客游魂俱可怜。
作诗聊效悲歌义,再拜墓道思悽然。
【注释】彝宫:指秦朝皇宫。秦失鹿:比喻天下争夺的焦点。挥戈奋起:拿起武器,奋力抗争。隆准翁:汉武帝刘彻,字长卿,因面庞丰满如隆准而得名。五百义士空碌碌:指当年刘邦起义军有众多义士,但最终却归附了汉王刘邦。南面的称孤:指项羽曾自封为“霸王”,独断专行。群雄:指各地方割据势力。炎汉:指汉朝。寸地尺天:形容国土广大。主:主人。向海浒:到海边。慕侯王:羡慕当诸侯王的荣华富贵。屑屑:卑躬屈膝的样子。乘传:乘坐传车,指前往京城洛阳。长安:今西安,当时为六国之一。高祖:指汉高祖刘邦。优待:优厚的对待。宁执死:宁愿死也不受辱。委骨:指自杀身死。下诏葬以时王礼:皇帝亲自下令将他的尸骨按帝王规格厚葬。垂千年:流传至今。游魂:游荡的鬼魂。作诗聊效悲歌义:写这首诗来表达悲愤之情。思凄然:思念之情令人悲伤。
【赏析】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通过歌颂秦皇刘邦的事迹,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衰成败的感慨和对英雄豪杰的敬仰之情。全诗通过对秦始皇、刘邦等人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各自的英勇善战、智勇双全以及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历史的深深怀念和对英雄人物无尽的敬仰之情。
诗人开篇就以“望彝宫中秦失鹿”一句,巧妙地暗示了秦皇刘邦与项羽之间的激烈争斗,以及这场斗争的结果。随后,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刘邦的英勇善战,他不仅能够带领义军反抗暴政,还敢于与项羽决一死战,最终取得了胜利,成为了一方霸主。这一部分充分展现了刘邦的聪明才智和勇敢无畏的精神风貌。
诗人又描绘了刘邦在统治时期的政绩。他实行仁政,关爱百姓,使得民众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这些政绩不仅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也为他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形象。
诗人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刘邦的赞誉上,而是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深深感慨。他感叹历史兴亡更迭,一代代英雄豪杰的崛起和衰落都令人叹为观止。同时,诗人也对英雄人物的无限敬仰之情溢于言表,他希望自己能够效仿这些英雄人物的榜样,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更大的贡献。
诗人再次回到对刘邦的颂扬上来。他用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刘邦临终前的情景,以及他对国家的深情厚意。他希望刘邦能够安息,也希望刘邦的遗志能够得以传承下去。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刘邦的无尽怀念之情,希望能够永远铭记这位伟大的英雄人物。
这首诗通过赞美刘邦的英勇善战、智慧才干和治国才能,展现了他对历史兴衰成败的深刻感悟以及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同时,诗人也借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