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眉方竹杖,扶醉上榕台。
万木横空绕,群峰到海回。
桑麻怀栗里,笙鹤隐蓬莱。
结社谁同调,白莲花正开。

榕台

过眉方竹杖,扶醉上榕台。

万木横空绕,群峰到海回。

桑麻怀栗里,笙鹤隐蓬莱。

结社谁同调,白莲花正开。

注释:

  • 榕台:即榕树之台,指榕树所在的台地或山台。
  • 过眉方竹杖:形容杖的竹质细长,仿佛能穿过眉毛一样。
  • 扶醉上榕台:形容酒后步履蹒跚,摇摇晃晃地登上榕台。
  • 万木横空绕:形容树木众多,枝叶茂盛,仿佛覆盖了整个天空。
  • 群峰到海回:形容山峰连绵起伏,宛如大海般广阔无垠。
  • 桑麻怀栗里:指怀念故乡的桑田和麻田。
  • 笙鹤隐蓬莱:形容笙歌悠扬,仙鹤隐遁的仙境。
  • 结社谁同调:指志同道合的人共同结社共事。
  • 白莲花正开:形容莲花盛开如雪,洁白如玉。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游览榕台时的所见所感。首句“过眉方竹杖”,以竹杖之形如眉之细长,形象生动地勾勒出诗人行走的姿态。接着,“扶醉上榕台”,展现了诗人醉酒之后,踉跄登高的景象。两句一前一后,形成了鲜明对比。

接下来的句子“万木横空绕,群峰到海回”,则进一步描绘了榕台的自然景观。万木横空、群峰环抱、海涛回荡等意象,使得榕台显得生机盎然,富有诗意。

诗人将视角转向了故乡的桑麻和蓬莱仙境,“桑麻怀栗里,笙鹤隐蓬莱”,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仙境的向往之情。这里的“笙鹤”可能指的是笙声悠扬,鹤舞翩跹的美好景致,让人心旷神怡。

最后两句“结社谁同调,白莲花正开”,则点明了诗人与志同道合之人结社共事的愿望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时,“白莲花正开”也呼应了诗题中的“白莲花”,寓意着纯洁高雅的品质。

这首诗通过描绘榕台的自然风貌和诗人的情感体验,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语言优美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