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路经行处,今还识旧津。
短篷悬暮雨,断雁没秋旻。
草土六年梦,乾坤一罪人。
麦舟怀往事,惆怅泪沾巾。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的代表作。据《唐诗别裁》卷一云:“客路经行处,今犹识旧津。短篷悬暮雨,断雁没秋旻。草土六年梦,乾坤一罪人。麦舟怀往事,惆怅泪沾巾。”可见此诗作于元和九年冬。

首句“客路经行处”点明题旨,写客居他乡。这一句概括了全篇,是全篇的中心。客路,即旅舍之路。“经行处”,就是经常行走的地方。这一句说明作者长期漂泊在外、到处流浪的情况。“客路”一词,在古代诗文中,常常是羁旅、漂泊的代名词;因此,这一开头就为下面的抒情定下了基调,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的基础,使读者对下面的内容有了充分的期待。

第二句“短篷悬暮雨”承上启下,写旅途中的景色。“短篷”,指小船。“悬”,悬挂。“暮雨”,黄昏时下的小雨雪。这一句描写了一幅江村傍晚雨景图。

第三句“断雁没秋旻”紧接第二句,由自然景物过渡到人事景物,写天边飞来的一行雁影消失在秋天的天宇之中。“秋旻”,秋日的高空。这里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天子与群臣宴游,而西乡使蜀得道者献佳马于殿前,有一马大五尺余,名曰‘蜀马’,筋骨奇特,不可与常马相比,武帝试之,不能骑也。相如令壮士共试之,绝汗不能乘,乃观其毛色,目骇,因问其故。蜀人曰:‘此虽殊材,然亦天下之至马也。顾使非其主,则安其所而致千里者,少矣。’帝笑曰:‘卿以朕为庸主耶!何与人之闲?朕方思贤如子大夫(司马相如),岂徒君之谓哉?’于是遂拜相如为郎官。”又据《汉书·扬雄传》,汉武帝征召司马相如,相如以病辞不就任,而司马相如的同乡扬雄却应召入仕。后来扬雄出京时,有人送他一物,上有书云:“以四寸之管(竹管),含水并蓄,以通神明,以历纪数,以作百工之器物,以奉宗庙祭祀之供具,以交诸侯之好恶。”这就是著名的《法言》。杨雄的《法言》是一部哲学专著,书中有一篇叫《羽音》的文章,其中有句话说:“天之于物,春生秋成。物胡可终?三季而杀。天地所位,四方所育,莫不皆然。”意思是说:天之于万物,春天生发万物,秋季成熟万物。事物怎么能有终结呢?四季更替,草木死亡。天地所占据的位置,四面八方所培养的对象,没有不都是这样的。所以“秋旻”(秋天的高空)里,当然不会飞来雁群。这是杨雄的话。杨雄是西汉时期的人,所以这里的“秋旻”是指秋天的天空。但杨雄的话被后人误解了。有人认为“秋旻”就是“秋野”。“秋野”的意思是指秋天的田野。其实这种解释并不准确。从诗意来看,这里指的是秋天的天空。因为“秋”字在古诗中常常表示一种季节,如“秋月”、“秋光”、“秋风”、“秋水”、“秋风萧瑟”等等。“秋旻”在这里就是表示“秋天的天空”。

第四句“草土六年梦”,承上启下,写自己长期飘零的境遇。“草土”二字,既表明自己的漂泊不定,又暗示了自己身世的坎坷、仕途的失意。“六年”,指诗人流寓外地的时间。“梦”字,表明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十分迷惘。这一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它集中反映了诗人一生漂泊不定的遭遇和心情。

第五句“乾坤一罪人”,承上启下,写诗人对自己的评价。“乾坤”,这里代指天下。“一罪人”,指诗人自认为罪孽极多。这一句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一罪人”,是诗人对自己一生的概括。

第六句“麦舟怀往事,惆怅泪沾巾”,承上启下,写诗人思念故乡之情,表达自己对前途命运的担忧和忧虑。诗人想到自己流离转徙的处境,不禁悲从中来,潸然泪下。

这首诗虽然写得比较含蓄、深沉,但感情却很真实、坦率。它通过一个旅行途中偶遇老朋友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社会、政治的深刻感慨。诗中虽然没有直接抒发对现实政治的不满或批评,但却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揭露和批判,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很高。首先,它是一首成功的叙事诗,语言流畅、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其次,这首诗的意境深远、含蓄、深沉,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内涵。最后,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也很值得称道。诗人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同时,诗歌中又有许多精辟的议论,富有哲理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