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人昔年屠赤虬,虬革中作云锦裘。
授之素女制方舄,精比南海之轻绡。
鹖冠鹤氅言好逑,未有售者微其俦。
余知尤物终非世所畜,化作双凫飞去从王乔。
低五岳,小六州,游汗漫,三千秋。
更欲乘风观十洲,掉头太白山悠悠。
饥餐聚窟霞,渴饮清海沤。
赤霄九万去一息,戾止岂负樊笼忧。
汉网恢恢羽猎愁,双凫双凫何处求。
我亦从今理风翼,觅汝于昆崙顶上之椒丘。
【译文】
道人当年屠赤虬,虬革中作云锦裘。
赠他素女做的方舄,精比南海之轻绡。
戴鹖冠,着鹤氅言好逑,未有售者微其俦。
余知尤物终非世所畜,化作双凫飞去从王乔。
低五岳,小六州,游汗漫,三千秋。
更欲乘风观十洲,掉头太白山悠悠。
饥餐聚窟霞,渴饮清海沤。
赤霄九万去一息,戾止岂负樊笼忧。
汉网恢恢羽猎愁,双凫双凫何处求。
我亦从今理风翼,觅汝于昆崙顶上之椒丘。
【注释】
遗:赠送。
道人:道士。
屠赤虬:屠戮了赤色的龙。
虬(qiú)革:龙的皮。
中作云锦裘:中间是云彩般美丽的衣裳。
素女:神话传说中的仙女。
制方舄(xì):制作方形的鞋子。
精比南海之轻绡:精纯得就像南海出产的轻绢。
鵔(hè)冠:一种鸟名。
鹄氅(chǎng):一种鸟类,羽毛似鹤但颜色较淡。
好逑(qiu):理想的配偶。
未售者微其俦:没有找到匹配的人。
尤物:非常珍贵的宝物。
世所畜:世间所能收藏的。
化为双凫:变成了两只仙凫。
双凫飞去:指仙人骑在仙凫上飞向远方。
卑(wěi)五岳:指五座大山。
小六州:指六个小州。
汗漫:传说中日行万里的地方。
三千秋:三千年。
十洲:指海上仙境。
掉头太白山:指回头望去,看见太白山上的山峰。
聚窟:深潭。
聚窟霞:深潭中的红色光华。
清海沤(ōu):清澈的海水泡沫。
赤霄九万:天帝的赤霄宫有九万里。
戾止(lì zhǐ):到达目的地。
汉网:指汉朝的法律、制度。
羽猎:古代的一种狩猎活动。
双凫双凫:形容两只仙凫互相追随的样子。
求:追求。
昆崙(kūnlún)顶上之椒丘:昆仑山巅上的香炉峰。
【赏析】
这是一首咏仙诗。全诗共八句,每句都写到了神仙的行踪或作为,最后两句点明全诗题旨:神仙已化作风,而诗人也愿随风而去,追随他们到昆仑山上的香炉峰。诗中描写的神仙形象鲜明生动。
第一段,“遗太白山人方舄歌”,交代了这首诗的题目。太白山为唐时名山,山人指道士。方舄,是说给道士送鞋的意思。“遗”字写出了作者与太白山人的亲密关系,同时也流露出他对神仙生活的向往之情。“道人”二字点出了本诗的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第二段,“道人昔年屠赤虬”,描述了太白山人过去曾经屠戮过一条赤红色的龙。“屠赤虬”一词,既表现了太白山人曾屠龙的事迹,又突出了龙的美丽和威武,表现出龙的形象栩栩如生,生动传神。同时,这也暗示了太白山人修炼有方,才能有此大手笔。
第三段,“虬革中作云锦裘”。太白山人用赤虬的皮毛制成了一件像云一样美丽而又轻薄的衣裳。这里既表现了赤虬皮毛的质地优良,又表现出太白山人的手艺高超,能将龙皮做成如此精美的衣服。“云锦”一词,既描绘了这件衣裳的美丽,又表现出它的珍贵,进一步衬托了太白山人的高贵身份。
第四段,“授之素女制方舄”,太白山人把刚刚制作的鞋子送给了素女,并告诉她这是一双方舄。“素女”一词,既表明了这是一双特殊的鞋子,又暗示了这双鞋子是由素女精心制作的,因此具有很高的价值。“方舄”一词,既是对鞋子形状的描述,又是对鞋子用途的描述,进一步强调了这双鞋子的独特之处。
第五段,“精比南海之轻绡”,素女制作的方舄,精纯得就像南海出产的轻绢一样。这里既表现了方舄的材质优良,又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材质的赞美之情。同时,这也暗示了太白山人在制作方舄的过程中,注重细节,用心良苦。
第六段,“鹖冠鹤氅言好逑”,太白山人戴的是鹖冠,穿的是鹤氅,言谈举止都透露出他追求理想配偶的愿望。这里既表现了太白山人的高雅气质,又表达了作者对他追求理想的赞赏之情。同时,这也反映了神仙们追求理想配偶的观念。
第七段,“未有售者微其俦”,作者感叹太白山人虽然追求理想配偶,却没有找到合适的伴侣。这里的“微其俦”既是对太白山人的赞美,也是对他的无奈之情的表达。同时,这也暗示了神仙们追求理想配偶的艰辛和不易。
第八段,“余知尤物终非世所蓄”,作者认识到,即使是最珍贵的宝物,最终也不会被世人所拥有。这里的“尤物”既指太白山人和方舄这样的宝物,也指那些值得追求的理想配偶。作者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神仙世界的深深敬仰之情,同时也揭示了神仙世界的独特魅力。
第九段,“化作双凫飞去从王乔”,太白山人化为了两只仙凫,跟随王乔一起飞去追寻理想之地。这里既表现了太白山人的神通广大,也表达了作者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之情。同时,这也揭示了神仙们追求理想之地的执着和勇敢。
第十段,“低五岳,小六州,游汗漫”,太白山人游走于五岳和六州之间,游览了汗漫之地。这里的“低五岳”、“小六州”和“游汗漫”,既体现了太白山人的神通广大,也描绘了他游览四方的经历。同时,这也表达了作者对神仙世界的无尽向往和憧憬。
第十一段,“更欲乘风观十洲”,太白山人更加渴望乘风观赏那十个神仙居住的仙岛。这里的“乘风”既表现了太白山人的神通广大,也表达了他对于自由和无拘无束的追求。同时,这也暗示了神仙们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十二段,“掉头太白山悠悠”,太白山人回头望向太白山顶,那里的景色让他心旷神怡。这里的“太白山”既是对太白山的描绘,也是对作者自己的隐喻。通过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于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同时,这也揭示了神仙们对于美好事物的珍惜和追求。
第十三段,“饥餐聚窟霞,渴饮清海沤”,太白山人饥饿时就吃海底的霞光,口渴时就喝海里的水汽凝结成的水泡。这里的“聚窟霞”、“清海沤”既是对太白山人生活状态的描述,也是对他生活方式的赞美。同时,这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神仙们生活方式的理解和支持。
第十四段,“赤霄九万去一息”,太白山人驾御着赤霄宫的九万里长空,只留下片刻的时间就抵达目的地。这里的“赤霄九万”“去一息”,既表现了太白山人的神通广大,也表达了他的冒险精神和勇气。同时,这也揭示了神仙们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征服。
第十五段,“戾止岂负樊笼忧”,即使到达目的地,难道会辜负束缚他们的樊笼之忧吗?这里的“戾止”“樊笼”既是对太白山人行动的描绘,也是对他命运的预示。通过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太白山人未来命运的担忧和关心之情。
第十六段,“汉网恢恢羽猎愁”,汉网恢恢,羽猎愁绪,羽猎是指打猎,汉网则指汉朝的法律制度。这里的“汉网恢恢”“羽猎愁”既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描述,也是对作者自身经历的感慨。通过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对个人命运的关注。
第十七段,“双凫双凫何处求”,双凫双凫,到哪里去寻找呢?这里的“双凫”既是对太白山人化身的描述,也是对他们追求理想之地的无奈和困惑。通过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神仙世界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的迷茫。
“我亦从今理风翼”,我也将从今起学习驭风飞行,追逐你的脚步直到昆仑山顶之椒丘。这里的“理风翼”、“追逐你的脚步”既是对作者自身行为的描绘,也是对太白山人的赞美之情。通过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神仙们的尊敬和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