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崦山前飞白鸥,东洙江上春事休。
已无梅花刺我眼,赖有太湖消客愁。
独爱老僧眠水寺,为寻芳芷步汀洲。
风尘豺虎匝江汉,西望长安生隐忧。
泛西崦宿光福寺
西崦山前飞白鸥,东洙江上春事休。
已无梅花刺我眼,赖有太湖消客愁。
独爱老僧眠水寺,为寻芳芷步汀洲。
风尘豺虎匝江汉,西望长安生隐忧。
【注释】
泛:游船。光福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面的灵隐寺旁,是唐代名刹之一。
西崦:指杭州西面的灵隐山。飞白鸥:白鸥在水上飞翔的景象。
东洙(shu1):指钱塘江的东边。春事休:春意已逝,时令已晚。
已无梅花刺我眼:已经没有像梅花那样的艳丽之花来刺痛我的双眼,即不再受俗世的纷扰所困扰。刺我眼:刺痛眼睛。形容眼中所见皆为美好之物,内心充满喜悦与欣赏之情。
赖有太湖消客愁:幸好有太湖美景可以消解我的烦恼和忧愁。客愁:外来之人的忧愁,也可以说是诗人自己的忧愁。
独爱:特别喜爱。老僧:和尚、僧人。眠:睡觉。水寺:指寺庙建在水中。
为寻芳芷步汀洲:为了寻找香草芷,而步行于江中的石阶之上。芳芷:芳香的香草,这里指的是水边的花草。
风尘:战乱或社会动荡所带来的尘埃。豺虎:比喻乱世中凶猛残暴的人或事物。
匝(zá):环绕。江汉:长江与汉水。豺虎匝江汉:比喻战乱不断,社会秩序混乱。
西望长安生隐忧:向西望去长安城,心中生出一种忧虑之情。长安:古都城,今陕西省西安市。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作者游历江南名胜古迹,心情愉悦的诗作。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意境清丽脱俗,情感丰富深沉,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景色的喜爱以及对战乱时期的深深忧虑。
首句“西崦山前飞白鸥”,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夕阳西下,白鸥在西崦山前自由飞翔,展现出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这里的“西崦”指的是杭州西湖附近的灵隐山,而“白鸥”则象征着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通过这一景象,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第二句“东洙江上春事休”,则是从时间的角度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结束。东洙江上的春色已经消逝,取而代之的是秋天的气息。这里的“东洙江”指的是钱塘江的东岸,而“春事休”则意味着春天的生机已经逝去,自然界呈现出一种萧瑟、凋零的秋意。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季节更替的规律,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某种感慨和无奈。
第三句“已无梅花刺我眼”,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诱惑的一种超然态度。虽然眼前没有如梅花般的美丽花朵,但却不再被它们所迷惑和困扰。这里的“梅花刺我眼”可以理解为诗人曾经受到的外在美的刺激和诱惑,但如今已经放下了这些杂念,心境更加清净和豁达。这种心境的转变,既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脱,也是对生活的一种深刻理解和领悟。
第四句“赖有太湖消客愁”,则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展开。虽然外界的诱惑已经减少,但是内心的忧愁却依然存在。然而,幸运的是,有太湖这样的美景可以暂时驱散这些忧愁。这里的“太湖”既可以指具体的某个湖泊,也可以泛指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通过这一转折,诗人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向往,同时也寄寓了自己内心的希望和寄托。
第五句“独爱老僧眠水寺”,则转向了另一种境界。这里的“老僧”指的是一位修行者或者出家人,他们往往能够超脱世俗的纷扰,安然自若地过着平静的生活。而“眠”则是一种静态的、安详的状态,代表着内心的宁静和满足。通过描述这位老僧在水寺里安然入睡的情景,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种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和领悟。
最后一句“为寻芳芷步汀洲”,则是整首诗的高潮部分。在这里,诗人将视线从静谧的水寺引向了广阔的江面。他为了寻找那些散发着芬芳香气的香草芷,而踏上了江中的石阶。这一动作既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追求,也表达了他对生命活力的珍视和赞美。同时,这也是一种对人生旅途的诗意化表达,寓意着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保持一颗向往美好、追求真理的心。
最后一句“风尘豺虎匝江汉,西望长安生隐忧”,则是全诗的尾声。这里的“风尘豺虎”用来形容战乱带来的混乱和恐怖,而“匝江汉”则是指整个长江和汉水流域都笼罩在战乱之中。诗人站在高处望向远方,心中不禁生出了一种深深的忧虑之情——长安城,那个曾经繁华的地方,如今却在战火中饱受折磨。这种忧虑不仅仅是对历史变迁的感叹,更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