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卓锡地,宛在昆崙西。
莲社谁堪入,庐峰不可梯。
一空无色相,三笑岂菩提。
便合攒眉去,酕醄过虎溪。

题虎溪三笑图

东林卓锡地,宛在昆仑西。

莲社谁堪入,庐峰不可梯。

一空无色相,三笑岂菩提。

便合攒眉去,酕醄过虎溪。

注释:

  • 东林卓锡地:指佛教禅宗的圣地之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因东晋和尚慧可在此受戒而得名。
  • 昆崙西:指昆仑山,古代神话中的一座神山,在中国西北地区。这里用来形容诗中的虎溪所在地非常遥远和神秘。
  • 莲社:佛教组织,以荷花作为象征,聚集在荷塘边修行的人。
  • 庐峰:庐山的别称,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名山。
  • 酕醄:形容酒喝得太多的样子。

赏析:
此诗为一首题画诗,描绘了一幅名为《虎溪三笑图》的画面。诗人通过对画面的描述,表达了对佛教禅理的理解和感悟。

首句“东林卓锡地,宛在昆仑西”描述了这幅画的地理位置,将画中地点与佛教圣地相联系,暗示画中的景致与佛法有关。同时,用“昆仑西”这一地理名词,增添了诗句的神秘感和远观之美。

第二句“莲社谁堪入,庐峰不可梯”则是对画作内容的进一步阐释。莲花象征着清净和圣洁,而庐山则代表着高远和不可攀越。诗人通过对莲社与庐山的描述,表达了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升华的向往。

接下来四句,诗人进一步展开对画面的解读。“一空无色相,三笑岂菩提”,诗人认为画中人物虽然笑容满面,但似乎并无法真正领悟到佛法的真谛。这里的“一空无色相”指的是画中人物的形象虽然清晰可见,但却缺乏真正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境界。而“三笑岂菩提”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浅尝辄止、无法达到心灵深处的修行方式的不屑。

最后两句“便合攒眉去,酕醄过虎溪”则是一种讽刺和无奈之情。诗人认为画中人物虽然聚在一起,却并没有真正交流和分享,只是表面地聚集在一起而已。同时,“酕醄过虎溪”意味着他们喝酒作乐,却忘记了修行的真谛。这反映了诗人对于这些表面修行者的不满和批评。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修行的理解和感悟。它不仅仅是对一幅画作的描绘,更是对人生、修行和佛法的一种思考和探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