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寻幽碧海隈,槎仙拉我到蓬莱。
路从黄荻州边过,潮自乌潴巷口来。
把酒凭阑山似画,濯缨临岸水如苔。
晚晴一曲西风笛,凉月飞光满钓台。

【译文】

回忆当年寻访幽静的碧海之边,仙槎把我带到蓬莱。

路从黄荻州边走过,潮声从乌潴巷口传来。

把酒临栏如画山,濯缨临岸水如苔。

晚晴吹起西风笛,满月飞光在钓台。

【注释】

沧浪轩:即沧浪亭,位于苏州城西南的沧浪亭街,始建于五代(公元907-960年),原为吴王夫差为避暑听乐修建的园林,名“沧浪之滨”,又称“消夏东苑”。宋时已废。明时重修,改称“沧浪亭”。清时重建,改名“沧浪亭”,取苏东坡的诗句“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沧浪一片舟”之意。

槎仙:传说中的木筏子上的仙人。槎,指木筏子。蓬莱:传说中的神山,在今山东蓬莱市附近。

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是苏轼任知州的地方。

乌陂:地名,位于今湖北黄梅县西南。

濯缨:洗帽。这里指濯缨桥。濯,洗。缨,帽子。

凉月:皎洁的月色。

【赏析】

《寄题乡友聂长义沧浪轩四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辙所作的组诗作品。此诗写于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冬,当时诗人因谪居黄州期间,与乡里友人聂长义的交往甚密,而聂长义在黄州的住处也以沧浪轩为名。这首诗就是诗人为聂长义沧浪轩写的四首诗中的第三首。

此诗描写了诗人与友人相会的情景。第一句回忆当年寻访幽静的碧海之边,仙槎把我带到蓬莱的情景。“忆昔”,回忆过去的事情。“寻幽”,“寻访幽静之处。”碧海隈,指大海边上。“槎仙”,传说中乘木筏子上天的人叫槎仙,这里代指神仙。“仙槎拉我到蓬莱”,是说神仙用木筏子拉着自己到了仙境——蓬莱。这两句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仙境的向往之情。

第二句描述道路经过黄州,看到的景象是潮声从乌陂巷口传来。“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是苏轼任知州的地方。这句的意思是诗人沿着黄州的路走了过来,听到了乌陂巷口传来的潮声。这两句通过描绘道路和听到的声音来表现诗人对故乡黄州的记忆。

第三句写临池饮酒欣赏美景的感受。诗人把酒临栏,如同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濯缨临岸,水如苔藓。“把酒”、“凭阑”、“山似画”、“濯缨”、“临岸”、“水如苔”都是诗人观赏风景、享受美景时的动作和感受。这些动作和感受都表现出诗人对家乡黄州的美好记忆以及对沧浪轩的喜爱。

最后一句写傍晚时分吹起西风笛曲,月亮在空中飞翔。“西风笛”指的是西风吹起的笛音,这里的西风笛是诗人想象出来的。“飞光”指的是明亮的月光,这里的月光是诗人想象出来的。这两句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色和声音来表现诗人对沧浪轩的喜爱和对家乡黄州的回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