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来成二老,风味忆三玄。
飞锡威仪见,还山妙处传。
文章终是业,解脱恐无缘。
觅得蓝舆访,须参白足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结合具体的诗情画意进行赏析,注意抓住关键句品析,同时要熟知常用术语和表达方式,并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切不可随意作答.

“寄贵清山素公”:寄语青山的素朴高僧.寄:赠;素公:素白的僧人.“往来成二老”,诗人以“二老”自居,说明自己与素公交往甚久.往来:指往来于寺中与诗人相会.“风味忆三玄”:回忆起在素公处所领略的禅理之“三玄”.三玄是佛经中的三篇重要著作,即《老子》《庄子》和《周易》,这里用“风韵”指代三玄的意境.“风味”即风韵。

“飞锡威仪见,还山妙处传”:飞锡:乘着轻捷的锡杖(锡是古代的一种金属)行走;威仪:指佛教仪式.“还山”指回到山上的寺院.“妙处”指佛教禅宗的奥义.“飞锡威仪”两句写与素公在寺中相见时的情景.飞锡:乘着轻便的锡杖.威仪:指佛教仪式.这两句写诗人与素公在寺中相见时的情景.飞锡:乘着轻捷的锡杖行走;威仪:指佛教仪式.这两句描写了诗人与素公见面时的情境,表现了诗人对与素公交往的喜悦之情.

“文章终是业”:文章终究还是一种职业.“解脱恐无缘”:解脱恐怕没有机会了.“解脱”是指出家为僧或修行到一定阶段而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业”在这里指的是做和尚的工作.

“觅得蓝舆访,须参白足禅”:我找到了一辆马车去拜访他,一定要去拜访那白足的和尚.蓝舆:泛指车子.这两句是说,诗人为了拜访素公,专门找了一辆马车去,可见其对素公的仰慕之情.白足和尚,传说是六祖惠能大师的法号,惠能是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曾因不守戒律而被逐出佛门,后来在黄梅双峰下舂米时顿悟成佛.“须参白足禅”是说必须去拜访那位白足的和尚.

【答案】

寄贵清山素公

往来成二老,风味忆三玄。

飞锡威仪见,还山妙处传。

文章终是业,解脱恐无缘。

觅得蓝舆访,须参白足禅。

译文:

你寄来书信,告诉我你住在青山之下,素朴的僧人正在那里和你一起度过晚年.我和你的交往已经很久了,我们经常在寺院里相聚.每次与你相见,都感到有一股清风从你的身边吹过,使人感到十分清爽.

记得我们在寺中相聚时,常在一起谈论佛学经典,特别是关于三玄的思想.三玄是佛教经书中最重要的三大部类著作,其中包含了道家、儒家和墨家的学说.

你乘坐着轻巧的锡杖,从容地在山间行走,那种庄重威严的仪式,使我感到十分肃然起敬.当我回到寺院后,你又将那妙处传授给我.

虽然我已经做了和尚,但总觉得还没有真正解脱,因为佛法无边,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去领悟.我想找到你,请你为我指点迷津.现在我已经找得到你了,所以我一定要亲自拜访你.

赏析:

这是一首酬赠诗.诗前半部分主要写诗人对素公的仰慕之情及与素公的深厚友谊;后半部分主要写诗人求法的迫切心情以及求法的愿望与目的.

首联写与素公的友情,“往来成二老”点明与素公交往已久.“风味忆三玄”点明二人交往的主要内容是佛教三玄的思想.三玄是佛教经书之中最重要的三大部类著作,即《老子》、《庄子》和《周易》.三玄是佛教哲学思想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飞锡威仪见”点明诗人在山中见到素公的情景,“还山妙处传”表明素公将佛教禅宗的奥义传授给了诗人.“文章终是业”,表明诗人认为文章只是一种职业.“解脱恐无缘”,表明诗人认为自己解脱的机会已经没有了.“觅得蓝舆访”,表明诗人为了拜访素公,特地找到了一辆马车.“须参白足禅”,表明诗人一定要亲自拜访素公,向他学习.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及渴望学习的心情.

颔联“文章终是业,解脱恐无缘。”表明诗人认为文章只是一种职业,所以不能追求解脱的境界.“觅得蓝舆访,须参白足禅。”诗人为了拜会素公特意租了一辆马车,表明他对素公的仰慕之情及渴望拜师学习的心情.颈联“飞锡威仪见,还山妙处传。”点明诗人在山中见到素公的情景.表明他与素公的交往已经很深了.“文章终是业,解脱恐无缘。”表明诗人认为文章只是一种职业,所以他不能解脱.

尾联“觅得蓝舆访,须参白足禅。”表明诗人为了拜会素公特意租了一辆马车,这表明他对素公的仰慕之情.最后表明诗人一定要亲自拜访素公,向他学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