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未识江生,而知生之名。
生年始十六,文采动群英。
乃父严州守,其学见之行。
承家今有子,贤路拟相仍。
吾友阮君浩,杨钦及其兄。
与生同笔砚,临别莫为情。
千里驰书来,祈我赠诗声。
诗以道情志,不以供人事。
矧我非善鸣,何以塞君意。
虽然仁者赠言古有之,要之其言不必寄。
尝闻君子学为己,请赠此语当篇诗。
这首诗是严子陵的《题严陵钓台》。严陵,即严光(417-423),东汉初年的名士。他年轻时曾做过郡主簿,但因不满当时政治黑暗,便辞职归隐于富春山(今浙江省桐庐县富阳境内)。后来汉光武帝刘秀即位后,严光又出山辅佐朝政。由于他的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所以当刘秀要封他为侯时,他却坚决推辞。最后在家乡过着清贫自在的生活,直到去世。
严陵钓鱼台在浙江桐庐县西南富春江畔,相传就是当年严光垂钓的地方。这里风景秀丽,山清水秀,是游览胜地。
严陵与世无争,甘守清贫,不慕荣利。他隐居期间,经常到钓台上来吟诗作文,抒发他对时政的不满,以及对隐居生活的无限感慨。因此,后人称他钓台为“钓台先生”。
本诗是严子陵送别的一首七言古诗。首句“我未识江生”,点明自己与严光的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严光人格的崇敬,也流露出自己对严光的景仰心情。接着两句“而知生之名”是说:虽然未曾相识,但早已知道了严光的名声。
第三句“生年始十六”,是说自己初次见到严光时,他年仅十六岁。这句诗既写出了诗人对严光的敬重之情,也表达了他对严光才华的惊讶。第四句“文采动群英”,是说严光的文章才华惊动了当时的一些文人雅士,使他们为之倾倒。这一句进一步赞美了严光的学识与才气。
“乃父严州守”,是说严光的父亲担任过严州的太守职务。严子陵在这里以父亲的官职来衬托严光的地位之高,同时也表明自己的出身并不高贵。
“其学见之行”,是说严光的学问广博、品行端正,受到了人们的赞誉。这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严光的敬仰,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严光品德的赞赏。
接着两句“承家今有子,贤路拟相仍”,是说如今家中有了这样一个儿子,将来一定能够沿着父亲的道路继续前行。这里诗人用“承家”二字来表明严子陵的身份和地位,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于严光的期望和寄望。
“吾友阮君浩”,是说严子陵与阮君浩是好朋友。阮君浩也是一位有名的文人,与严子陵交往密切,相互影响。
“杨钦及其兄”,是说还有姓杨的人以及他的哥哥也与严子陵有深厚的友谊。这几句诗既表现了严子陵与友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也表达了他对朋友们的感激之情。
“与生同笔砚,临别莫为情”,是说严子陵与朋友们一同学习写字画画,临别之时不要因为离别而产生哀伤的情绪。这句话既表达了严子陵对于友情的重视,也表现出了他与朋友们之间深厚的情谊。
“千里驰书来,祈我赠诗声”,是说严子陵收到了朋友送来的书信,信中恳请他赠诗一首表示祝福。这里的“千里”一词既表明了距离之远,也表现出了朋友间的情感深厚。
“诗以道情志,不以供人事”,是说诗歌是用来表达作者情感和志向的,而不是用来作为给别人的礼物或报酬的。这句诗既体现了严子陵对于诗歌的看法,也表明了他对于友情的珍视和理解。
严子陵并不善于作诗,因此他感到自己难以满足朋友的要求。“矧我非善鸣”,意思是说我并不是善于歌唱的鸟儿,因此难以发出悦耳的声音来满足朋友的要求。这里既表达了严子陵谦虚的一面,也揭示了他对自己能力的局限性的认识。
最后两句“虽然仁者赠言古有之,要之其言不必寄”,是说虽然历史上有很多仁人君子曾经赠送过诗歌给朋友,但这些话并不一定需要通过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这里严子陵强调了诗歌只是一种形式,真正重要的是通过诗歌传递真挚的感情和美好的祝愿。
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既表达了严子陵对于友情的珍视和理解,也反映了他对于诗歌的看法和态度。同时,这首诗也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