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用怨头白,用时头转黑。
未用暂幽闲,用时何逼迫。
须臾索我风雷惊,明时用我致太平。
君子用我流芳名,鬼神见我俱潜形。
五经文字传今古,苍颉由来知我苦。
十万雄兵我解和,那用敲金兼击鼓。
这首诗是李白的《公无渡河》。下面是逐句的翻译:
- 笔未用怨头白,用时头转黑。
- 笔未使用时,笔尖还保持白色,当使用时,笔尖会逐渐变黑。
- 未用暂幽闲,用时何逼迫。
- 笔未使用时,可以享受一种优雅宁静的氛围,但当使用时,就充满了压迫感。
- 须臾索我风雷惊,明时用我致太平。
- 笔一挥动,就像风雷般令人震惊。在明亮的时代,它可以帮助实现和平与稳定。
- 君子用我流芳名,鬼神见我俱潜形。
- 君子使用笔,就能留下美好的名声;鬼神见到笔,就会隐藏自己。
- 五经文字传今古,苍颉由来知我苦。
- 五经的文字流传至今,而苍颉(仓颉)发明文字的过程充满了艰辛。
- 十万雄兵我解和,那用敲金兼击鼓。
- 十万雄兵都能理解和解和,那么为什么还需要敲打金鼓呢?
赏析:
李白的诗常常以豪放不羁的风格著称,这首诗也不例外。诗中通过比喻表达了对文人墨客生活的感慨。诗人以笔为喻,描述了笔在不同情境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一种是未使用时的优雅宁静,另一种是使用时带来的震撼和压力。这种对比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于文人命运的独特见解。
诗中的“风雷惊”和“鬼神见”等词,都带有强烈的震撼力,展现了诗人对于力量、权威以及影响力的深刻认识。同时,诗中也流露出对古代贤者如仓颉的智慧和坚韧精神的赞美。
最后一句“十万雄兵我解和”,则是一种反讽,表达了诗人对于权力斗争的不屑,也反映了文人对于社会纷扰的一种逃避态度。整首诗既体现了诗人的豪气,也展示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