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炎海来,乃至清凉境。
阴壑草树寒,绝顶天风劲。
幽怀自兹开,老眼亦一骋。
白云生洞口,远与诸村映。
旷哉天地间,此道谁略领。
休文耽苦吟,李生习禅定。
相对寂无言,意与山俱静。
夜深清磬发,尘梦倏然醒。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意、把握内容要点、鉴赏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及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是一道诗歌的综合赏析的题目,考生要仔细阅读全诗,从诗歌的标题、注释、重要词语、诗句内容、手法以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写作背景、诗人经历、创作背景、思想感情等因素进行综合赏析。

  1. 题目“同沈生京李生舒华宿清凉庵”的意思是“我与沈生、京生和舒华在清凉庵里住下”。这两句是全诗的起兴之句。起首点出“同宿”,表明这是一次同宿的夜话,而地点是清凉庵,则更见其幽雅。
  2. “我从炎海来,乃至清凉境。”这两句写自己从炎热的海滨来到清凉的境界,以“炎海”对“清凉”,“来”对“至此”。“我”即诗人自己;“炎海”指炎热的海边地区,这里泛指南方酷热的地方;“至”是到达之意。“清凉境”指清凉寺。这两句是说:我由炎热的海乡来到这里,来到了清凉的境地。
  3. “阴壑草树寒,绝顶天风劲。”这两句写清凉寺四周的景致。“阴壑”指山中深凹之处或谷口;“草树”指寺庙周围的花草树木;“阴壑”指山中深凹之处或谷口,暗含着山高林密;“寒”是寒冷之意;“绝顶”指最高峰;“天风”指山中吹出的凉风;“劲”是猛烈之意;这两句是说:阴壑的花草树木因山势高峻而显得格外寒冷,山顶上吹来的阵阵凉风强劲有力。
  4. “幽怀自兹开,老眼亦一骋。”这两句是说:在这幽静的寺院里,我的胸怀开阔了,眼睛也感到轻松自如。这两句是说:在这幽静的寺院里,我的胸怀开阔了,眼睛也感到轻松自如。
  5. “白云生洞口,远与诸村映。”这两句是说:那朵朵白云从洞口升起,远远地映照着周围的村落。这两句是说:那朵朵白云从洞口升起,远远地映照着周围的村落。
  6. “旷哉天地间,此道谁略领?”这两句是说自己放眼望去,辽阔的天地之间,有谁能领受这种清高淡泊的境界呢?这两句是说:放眼望去,辽阔的天地之间,有谁能领受这种清高淡泊的境界呢?
  7. “休文耽苦吟,李生习禅定。”这两句是说:谢灵运喜欢苦吟,陶渊明喜欢禅定,他们都是超然物外的人。这两句是说:谢灵运喜欢苦吟,陶渊明喜欢禅定,他们都是超然物外的人。
  8. “相对寂无言,意与山俱静。”这两句是说:相互间默默地坐着,我们的思想感情都与这座山一样的宁静。这两句是说:相互间默默地坐着,我们的思想感情都与这座山一样的宁静。
  9. “夜深清磬发,尘梦倏然醒。”这两句是说:夜深人静时传来了清脆的磬声,使我突然从尘梦中醒来。这两句是说:夜深人静时传来了清脆的磬声,使我突然从尘梦中醒来。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清凉寺夜景的七言绝句。首联点名“同宿”,表明这是一次同宿的夜话。“我从炎海来”,表明作者来自南方炎热的地区,“乃至清凉境”,说明来到清凉寺的清凉境界。颔联描绘寺中景象,暗含着“绝顶天风劲”之意。颈联写自己的感受,“幽怀自兹开”,表现心境豁然开朗。尾联以反诘语作结,抒发感慨。
    全诗四联八句,前两联写寺中环境。“阴壑”“绝顶”“清风”“白云”等词,写出了清凉寺四周的环境特征。“幽怀自兹开,老眼亦一骋”,表现出作者心胸开阔,神采焕发。第三联写寺中僧人。“休文耽苦吟”,用谢灵运事典,说明作者对佛教禅宗的倾慕,“李生习禅定”,用陶渊明事典,说明作者对佛教禅宗的倾慕。第四联写作者的感受。最后两句,以反诘语作结,抒发感慨。
    这首诗是作者游览清凉寺后所写。清凉寺位于今江西宜黄县境内。这首诗通过描写清凉寺的景色和自己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禅宗的倾慕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