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恤营襄国,诡遇树崇勋。
宝符吞中山,铜斗挥代君。
都邑曜错绣,戈鋋耿长云。
天道如环运,人事犹玦分。
平原生荿草,邯郸起烟氛。
一为房陵讴,凄恻谁能闻。
【注释】
无恤:春秋时卫国人,曾助卫襄公打败晋军,后因功受封于齐。营:筑城。襄国:即襄垣,今山西襄垣县。诡遇:指巧遇。崇勋:建立大功。宝符:古玉佩饰,这里指传国之宝。中山:地名,今河南辉县东南。铜斗:古代盛酒器,这里指铜爵。代君:指代周王。都邑:都市。错绣:错杂的刺绣花纹。戈鋋(shān):古代用金属制成的兵器,这里指戟和矛。耿长云:直插云天。天道:天意,运数。环运:运转,运转不已。人事:人间事,人间的得失荣辱。玦(jué)分:玉佩,古人将玉佩分为三部分,以象征人的三德。荿草:野草名,这里比喻丛生的杂草。烟氛:烟雾弥漫的尘氛。房陵:汉初封刘恒为代王,建都房陵,即今河北定州一带。一为房陵讴:指刘恒被吕后所杀,诗人为他哀歌。
【赏析】
《续百一诗其四》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诗人通过对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鲍叔牙的颂扬,表达了自己对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感叹。全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堪称咏史佳作。
首联“无恤营襄国,诡遇树崇勋。”开篇便点明了主人公——春秋名相管仲。无恤,即管仲,字夷吾,春秋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他在辅佐齐桓公称霸中原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这里的“诡遇”是指管仲巧遇周襄王,得以辅佐其治理国家,从而建立功勋。这一联既突出了管仲的智谋与才干,又表达了诗人对其功成名就的敬仰之情。
颔联“宝符吞中山,铜斗挥代君。”进一步描绘了管仲辅佐周襄王的历史场景。宝符,指传国之宝,象征着权威与地位;中山,指的是战国时期的中山国,位于今河北省中部。这里借指周王朝。铜斗,指盛酒器,也用来比喻权势。这两联通过对比手法,强调了管仲在乱世中坚守正义、辅佐明君的历史功绩,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赞美之情。
颈联“都邑曜错绣,戈鋋耿长云。”继续描绘了管仲辅佐周襄王期间的都邑风貌。都邑,即都市。曜错绣,指都市中的繁华景象。戈鋋(chán),即戟和矛,这里指战场上的兵器。耿长云,形容兵器直插云霄,形象地描绘了战场的惨烈与壮志豪情。这联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管仲辅佐周襄王时的都邑繁荣与战场雄壮,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那段历史的怀念与感慨。
尾联“平原生荿草,邯郸起烟氛。”以自然界的景象作为结尾,暗寓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主题。平原、邯郸,分别指代宽阔的原野和繁华的都城。荿草,即野草,这里比喻丛生的杂草。烟氛,指烟雾弥漫的尘氛。这联诗以自然景物为载体,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巨变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无奈与忧伤。
整首诗构思巧妙、寓意深远,既展现了诗人对管仲等历史英雄人物的赞美之情,又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