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巘层峦倚晚晴,屹然天设此长城。
山连雉堞三关险,烽息狼烟万里清。
何处笑歌酬令节,几人忧乐系苍生。
凭高不尽登临兴,南望彤云护帝京。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的掌握及语言的积累,注意通读全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的含义时,要结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去分析。同时要注意把握诗歌的语言风格。本首诗是唐代诗人高适在重阳节登临居庸关所作,抒发了作者对边塞将士的赞颂之情。
叠巘层峦倚晚晴,屹然天设此长城。
注释:层层山岭,依傍着傍晚晴朗的天空,矗立着雄伟的长城。
屹然:耸立的样子。
天设:天然形成的。
赏析:首句写居庸关之雄姿,用“叠巘”形容山,“层峦”形容峰,以状物见景。“倚晚晴”点出了时间,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壮美、豪放。“屹然”,直陈其高大、巍峨,突出其气势。“天设”,即自然生成之意,说明居庸关之所以能成为边塞的重要屏障,是因为其地势险峻,天然如此。“此”,指代居庸关。这句写出了居庸关的形势,也暗含了诗人的赞美之情。
山连雉堞三关险,烽息狼烟万里清。
注释:“雉堞”,指古代城上女墙,这里泛指城墙上垛口。“烽”,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烽火台。“狼烟”,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战争的烽火。
赏析:第二句承上启下,由居庸关上的景色过渡到战事。“连”“接”一词表现了居庸关的地理位置重要,它西与紫荆关相连,北与古北口相接。这三座关口,构成了北方重要的防线,是抵御外族侵扰的屏障。“烽息”一句写出了边疆和平安宁,战火已息的景象。“万里清”,写出了边关的辽阔和太平,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定繁荣的喜悦和自豪。
何处笑歌酬令节,几人忧乐系苍生。
注释:“笑歌”,欢笑歌唱。“令节”,美好的节日。“苍生”,老百姓。
赏析:第三句写节日里欢声笑语的景象和人们的心情。“笑歌”二字表现出了节日气氛的欢快与热烈。“酬令节”中的“酬”字含有报恩之意,“令节”指的是佳节,即节日。“笑歌酬令节”,既写出了人们在节日里的欢乐心情,又暗示了边关的将士们是在戍边守土中度过这个佳节的。“几人忧乐系苍生”,这一句是说有几个人能够真正体会到边关将士的忧愁?他们为了国家的安宁和百姓的生活而忧虑,他们的心情始终系挂着百姓,这是他们的心愿。
赏析:第四句承接前文,从边关将士的角度来写他们的感受。“凭高不尽登临兴”,站在高处眺望,没有尽头地登上高处,心中充满喜悦和振奋。然而,“南望彤云护帝京”一句却透露出一种忧虑,担心皇帝会遭受灾祸。“南望”表明了诗人的目光投向南方,“彤云”是红色云霞的意思,这里比喻皇帝的龙体安康。“护帝京”中的“帝京”指的是京城长安,即皇宫。“帝京”,即皇帝所在的都城。诗人通过“南望”这一动作,将边关和朝廷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的忧虑之情。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四联,每联均由两节诗构成;第一、二联共四节诗,分别描写了边关的壮丽景色、戍守将士的辛勤劳动、边关节日的欢乐气氛以及边关将士的爱国情怀;第三、四联各一节,写将士们对国家的忧虑之情。
【答案】
叠巘层峦倚晚晴,屹然天设此长城。
山连雉堞三关险,烽息狼烟万里清。
何处笑歌酬令节,几人忧乐系苍生。
凭高不尽登临兴,南望彤云护帝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