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返东风柳絮魂,一时枯朽尽沾恩。
漫空解作便娟态,刻地浑无剪烛痕。
拥彗酷怜和月扫,烹茶拟欲带云吞。
纱窗此夕明于昼,怪底栖鸡误晓昏。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需要考生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诗句进行赏析,同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的知识点。本题要求赏析的是“纱窗此夕明于昼,怪底栖鸡误晓昏”,这一句是说:夜幕降临时,纱窗里透出的月光竟比白昼还要明亮。这一句是写景,写的是月色,其中“明”字的意思是“明亮”。
【答案】
谁返东风柳絮魂,一时枯朽尽沾恩。
漫空解作便娟态,刻地浑无剪烛痕。
拥彗酷怜和月扫,烹茶拟欲带云吞。
纱窗此夕明于昼,怪底栖鸡误晓昏。
译文:
谁把春天的风儿吹来,柳絮的灵魂回归了天宫。柳枝一时枯朽了,都沾满了春风的恩泽。
空中弥漫着柳絮的轻舞,地上没有一丝痕迹,仿佛春风吹过也不过如此。
我手执长柄扫帚,像仙女一般与月儿相伴;端坐炉旁沏茶品茗,想将云雾吞下。
夜晚纱窗外透进的月光,比白日还明亮,原来是有一只鸡误入了庭院。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以“柳絮”为咏物的对象,通过对柳絮的描摹,抒发了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首句“谁返东风柳絮魂?”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东风的喜爱之情。东风,即春风,它的到来使万物复苏,柳絮也得以重生,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也是万物生长的必然过程。所以这句诗中,“谁返”二字,既是感叹句,又是疑问句。“柳絮魂”,指柳絮的生命力强,一旦春风一吹,就会重新回到枝头,再次飞舞起来。这里的“魂”字,既写出了柳絮的轻盈飘逸,又赋予了柳絮以生命。
接下来两句,“一时枯朽尽沾恩”,“一时枯朽”,形容柳絮曾经枯黄而脆弱不堪;“尽沾恩”,说明东风给柳絮带来了生命的希望。这里,诗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絮以情感,突出了柳絮的生机与活力。
接下来的四句,诗人通过描绘柳絮飘飞的姿态,进一步表现了柳絮的生机勃勃。“漫空解作便娟态”、“刻地浑无剪烛痕”,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柳絮随风飘洒的景象:漫天飞舞的柳絮犹如美人的衣裙,轻盈曼妙;地面的柳絮则像被蜡烛烧焦的痕迹一样,消失不见。这两句诗中,“漫空”与“刻地”相对,突出了柳絮在空中的轻盈飘逸,在地上的难以察觉。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将柳絮的美丽与轻盈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两句诗中,“拥彗酷怜和月扫”、“烹茶拟欲带云吞”,诗人将自己比作仙女,与月亮相伴,享受宁静的时光;端坐在炉边,品尝美酒,欣赏美景,仿佛整个身心都被陶醉了。这两句诗中,“拥彗”与“烹茶”相对,展现了诗人闲适惬意的生活场景。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自己比作仙女和凡人,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尾联两句诗中,“纱窗此夕明于昼”、“怪底栖鸡误晓昏”,诗人借夜色中明亮的纱窗与清晨的鸡鸣之声,表达了自己的惊讶之情。这两句诗中,“明于昼”与“误晓昏”相对,突出了纱窗在夜色中的明亮程度以及早晨鸡鸣之声的影响。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现象的独特见解以及内心的感慨。
整首诗以咏物起兴,通过描写柳絮在春风中摇曳生姿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展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与独特的审美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