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崔后山,清漳之漘。
下蟠厚坤,上摩穹旻。(一章)
山有嘉植,维松维柏。
亦有令人,维英维特。(二章)
维子润甫,恺悌君子。
奕奕高堂,在山之趾。(三章)
道积于躬,静与山处。
及时奋庸,怀山曷已。(四章)
山则升云,兴雨祁祁。
有道于施,君子之宜。(五章)
大江之西,维国南服。
政纪之明,不严以肃。(六章)
肃如秋霜,示民之威。
熙如春阳,维民之怀。(七章)
维山之崇,不迁厥常。
维君子誉,式永其彰。(八章)
这首诗是江西林宪副所作,其主题为描绘后山的壮丽景色与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诗句释义:
- “崔崔后山,清漳之漘。” - 描述的是后山的壮观,形容山峰巍峨、气势雄伟。
- “下蟠厚坤,上摩穹旻。” - 描述了山体厚重、高入云霄的特点。
- “山有嘉植,维松维柏。” - 指出山上生长着许多优质的植物,如松树和柏树。
- “亦有令人,维英维特。” - 表示这些植物不仅美观,还有实际的用途(如制作家具等)。
- “维子润甫,恺悌君子。” - 赞美那些拥有良好品德的人,这里的“润甫”可能是指具有润泽德行的人。
- “奕奕高堂,在山之趾。” - 描述高高的殿堂在山顶的位置,给人一种崇高而神圣的感觉。
- “道积于躬,静与山处。” - 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 “时奋庸,怀山曷已。” - 表达了及时行动和怀揣山水情怀的愿望。
- “山则升云,兴雨祁祁。” - 描述了山峰可以上升至云层之中,象征着崇高和威严。
- “有道于施,君子之宜。” - 强调行善是君子应当做的。
- “大江之西,维国南服。” - 提到了大江的西边是国家的重要地区。
- “政纪之明,不严以肃。” - 强调政治清明、严格而有序的重要性。
- “肃如秋霜,示民之威。” - 比喻政治清明如同秋天的霜降,给人以威慑。
- “熙如春阳,维民之怀。” - 比喻政治清明如同春天的阳光,让人感到温暖和希望。
- “维山之崇,不迁厥常。” - 强调山的高度不会改变,保持其恒久不变。
- “维君子誉,式永其彰。” - 赞美那些拥有高尚品德的人,并希望他们的美好品质能够永远被人们传颂。
译文:
崔崔耸立的后山,清澈的漳河之畔。
山峦厚实地扎根大地之上,直刺苍穹之上的云端。
山上生长着优质的松树和柏树,也有令人欣赏的英伟和卓越。
这位君子品行温润,待人友善,高堂巍峨,矗立山巅。
他的品行积累于内心,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适时奋发图强,怀抱山河之情难以自抑。
大山可升至云天,降雨连绵不断。
他行善施政明智正直,君子应该这样做。
国家南部之地,位于大江之西。
政治清明、严格而有秩序,这是治国的关键。
他的治理如同秋风扫落叶般严厉,给民众以威严。
他的统治如同春天的阳光普照,温暖了人民的心。
这座高山稳固永恒,不改变其高度。
这位君子享有高尚的声誉,他的美好品质将永远被传颂。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后山的壮丽景观及其所蕴含的哲理。诗人通过对后山的描述,传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同时,诗歌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社会和政治秩序的看法,强调了政治清明、严格而有序的重要性以及对自然和人民的尊重。此外,诗歌中还体现了诗人对于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的重视,认为一个人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举止是受人尊敬的关键。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的赞颂,也是对社会和政治理想的追求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