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下梧桐,秋风激砧杵。
策马出都城,扬舲越江浦。
朋游皆伫立,望望滁阳路。
昨晤恨已迟,晨别嗟何遽。
念君将门子,恬澹如韦布。
文藻发篇章,游情在毫素。
前者抚茕嫠,攀辕惜其去。
归来官太仆,优游九卿副。
三载畜蕃息,考绩腾令誉。
琅琊山水清,周游昔已屡。
归心复遄飞,斯须不相顾。
安得往从之,一写予所慕。

【注释】

1、梧桐:指秋之树木,这里代指秋天。

2、都城:古时京都的别称。

3、扬舲:扬起船帆。

4、伫立:站立。

5、滁阳:在今安徽省滁州市西南。

6、将门子:将军之子,这里指吴寺丞。

7、恬澹:安静闲淡。

8、韦布:古代贫士所穿的衣服,这里指贫穷。

9、文藻发篇章:文才飞扬,文章写得有文采。

10、茕嫠(qióng lí):孤独无依。

11、优游九卿副:闲适地任九卿之职。

12、畜蕃息:养育生息,使人口增加。

13、考绩:考察政绩。

14、琅琊:山名,在今山东省胶南市西南。

15、周游:遍游。

16、相顾:回头看看对方。

17、安得:如何能。

18、往从之:跟随他去。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是诗人与友人吴寺丞分别时所作。全诗语言平易自然,不假雕饰,而情感真挚感人。

首联“白露下梧桐,秋风激砧杵。”点明送别之时是白露时节,天气寒冷,秋风萧瑟。梧桐树经霜后叶子变黄,容易凋落,因此常用来比喻人的衰老。秋风中传来阵阵砧声,使人感到凄凉。这两句写景,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颔联“策马出都城,扬舲越江浦。”写诗人离开都城,乘舟过江,踏上归途。“扬”字用得很传神,写出了舟行轻扬的样子,也暗示着诗人心情轻松自在。

颈联“朋游皆伫立,望望滁阳路。”“友朋”指同游的人。“伫立”,久立不动的意思。“滁阳”,指滁州。这两句写朋友在岸边远望着滁州的道路,依依不舍。

尾联“昨晤恨已迟,晨别嗟何遽。”写诗人昨天与朋友告别,感到十分遗憾;今天早晨又匆匆分别,不禁感叹时光过得太快。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留恋之情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最后两联写诗人回到官府后,官居太仆,闲适地任九卿之职,三年之间,抚养生息,政绩卓著,声誉显赫。诗人以自己的身份地位作比,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对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一幅别离时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也展示了诗人高洁的品质和豁达的心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