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千万叠,茅舍頫河滨。
岂意清明世,翻为憔悴人。
命穷身不返,志屈道还伸。
为洒重来泪,平生心所亲。
【注释】
重过鹞儿岭伤用道长史:重过鹞儿岭,是作者与友人用道在唐玄宗天宝年间的一场政治斗争中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后重逢的情景。用道时任岭南节度使,因事下狱,流放于岭南,诗人与之相会时,他正在流放途中。“伤”是悲伤的意思。
茅舍頫河滨:茅屋低垂在河边。“俯”是低下的意思。
岂意清明世,翻为憔悴人:没想到清明时节的世界却成了令人憔悴的地方。“清明”是阴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四、五月份间。这里指代政治上的清明。
命穷身不返,志屈道还伸:命运穷困,身不由己,不能返回中原;但心志未泯,仍想实现自己的志向和理想。
为洒重来泪,平生心所亲:因为思念朋友的缘故,我再一次来到这荒凉的地方。“为”是因为……的原因,即“为了”。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流落夔州(今四川奉节)时所作。诗题中的“重过”,表明这是一次重访。
第一联“荒山千万叠,茅舍俯河滨。”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山村风景画。山势层峦叠嶂,茅舍依傍着河流,诗人仿佛置身于一幅静谧的自然山水之中,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第二联“岂意清明世,翻为憔悴人。”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感慨。清明时节本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但此时的诗人却感到世界变得如此荒凉,自己也因此而憔悴不堪。这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与失望。
第三联“命穷身不返,志屈道还伸。”进一步阐述了诗人的思想。虽然命运坎坷,无法回到故土,但心中的志向并未完全消沉,依然渴望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也体现了他对自由、平等、正义的执着追求。
第四联“为洒重来泪,平生心所亲。”则是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再次来到这片曾经熟悉的土地,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哀伤之情,泪水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这里的“心所亲”不仅指的是故乡的土地,更是指那些曾经陪伴自己度过艰难岁月的人们。他们或许已经离世,但他们的精神仍然激励着诗人不断前行。
整首诗以山水为背景,通过对现实与理想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它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又传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与反思,具有深远的意境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