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门新白发,原是柏舟心。
芳草阶前色,青鸾□下音。
承家看结绶,作邑试鸣琴。
即此为欢际,□池何处寻。
【注释】
①柏舟心:柏舟,《诗经·鄘风》篇名。原是写弃妇的诗,但在这里借指丈夫。
②芳草阶前色:芳草,指庭前的芳草。阶前指院门前。“色”字下有“绿”字。
③青鸾:传说古代以青鸟为信使,故称使者或送书的人。这里是说书信。
④承家看结绶(wò):承家,承袭父辈的官职。
⑤作邑试鸣琴:作邑,做郡县长官。鸣琴,弹琴。
⑥即此为欢际:即,就。欢际,快乐的聚会。
⑦□池何处寻:《太平御览·地部四》引张华《博物志》:“□,水名。”此处泛指池塘、湖泊。
【赏析】
这首五律,是诗人在一次到休宁赴任途中,偶与一位当地女子邂逅而写的。这位女子一见如故,二人谈得很投机。诗人被她那纯朴热情的态度所打动,便写了这首诗来表达他对她的喜爱之情。全诗从见面、相谈一直写到离别,把两人的相识、相爱过程写得十分细腻。
首联写相遇。“倚门新白发”,一个“新”字,既写出了女子的年岁,同时也表现出她对这次相逢的重视。因为,这女子虽然已是“倚门”,但头上却还留着一头黑发,所以用“新”来形容。“原是柏舟心”,是写她的心意。柏舟,出自《诗经·鄘风·柏舟》,本指妇女被迫出嫁时的悲伤心情。这里用来比喻自己的心意。“原是柏舟心”句中,“柏舟”一词,既是实言,又是虚设。实言是因为女子见诗人时,已流露出自己的心迹;虚设则是说,自己虽身居官位,但内心始终像柏舟一样,漂泊不定,没有归宿。
颔联写相聚。“芳草阶前色”,是说女子站在院子里,看到庭院中的花草,不禁想起了远在他乡的丈夫。“青鸾”,传说中一种能传书的信使,这里指使者或送书的人。“芳草阶前色”,就是由“青鸾”引出的“音”。这句是说,女子听到信使送来的信,不由想到远方的丈夫,而眼前这满院芳草的颜色,又勾起了她丈夫的音信。“芳草阶前色”,是实写,而“青鸾”则是一个虚设,是诗人根据上文“新白发”、“柏舟心”等词意想象出来的。
颈联写相别。“承家看结绶”,承家,承袭父辈的官职。结绶,指官员佩带的印信和绶带。这是说自己要承袭父辈的官职了。“作邑试鸣琴”,作邑,做官,管理一方。鸣琴,弹琴。这是说自己将要开始新的工作了。这两句是说,女子在送别的时候告诉诗人,自己承袭父辈之职,将要开始新的工作。“承家看结绶”,“作邑试鸣琴”,都是实写。但后面一句“作邑试鸣琴”,却是虚写。
尾联写思念。“即此为欢际”,意思是说:就在这欢聚的时刻分手吧。“□池何处寻”,意思是说:离别之后,不知在哪里可以再见面?“即此为欢际”,“即此”二字,既表明了时间是在欢聚时刻,也是说此时此地正是他们相见的地方,也就是作者与女主人公相会的地方。“□池何处寻”,则表达了作者对于与女主人公分离后不知在哪里可以再相见的惆怅之情。
这首诗在内容上,是诗人在一次到休宁赴任途中,偶然遇到一位当地的姑娘,两人一见如故,交谈甚欢。诗人因她年轻漂亮,就给她留下好印象,写下此诗以表心意。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全诗以实为主,以虚为辅,虚实交错,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