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游京国,依依客里情。
秋斋时听雨,春日共登瀛。
云署临天路,星槎入海城。
晋阳今患虏,到处合言兵。

【注】黄三峰:名不详。兵宪:指兵部尚书。

十载游京国,依依客里情。——十年来游历京城,依依不舍的是客中的情怀。

秋斋时听雨,春日共登瀛。——秋天在斋房听雨,春天一同登上瀛洲(即蓬莱阁)。

云署临天路,星槎入海城。——云中官署高耸云端,星宿桥飞跨海上之城。

晋阳今患虏,到处合言兵。——如今晋阳有外患,到处都应说起战事。

赏析:

此诗作于元至正八年(1348)。当时,元军大举进攻山西,诗人以忧国忧民之心,送别友人赴任山东。全诗写送别之情,但重点不是写离愁别恨,而是通过友人的去向,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虑。

首句“十载游京国”点明送别的时间是在诗人十年前游京师时,而“十载”又是与友人离别的时间,所以这一句是总承上文。“依依客里情”,写诗人对友人远行依依不舍的心情。“客里情”即客居异乡的情怀。“依依”二字,既写自己,又兼写诗人之友。“客里情”是因“十载游京国”而起,是送别的缘由所在;“依依”则是诗人送别时的具体表现,是全诗意脉的发展。

第二句“秋斋时听雨”写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情景,突出了“秋”字。“斋”,是指书房。“秋斋”即书房。“秋斋时”,是说在秋季书房里,时而传来雨声。“时”字表明这是在秋季的一个具体日子,也是在书房里听到雨声的时刻。这句诗不仅点出“秋斋”,更点出了“秋”,使读者感到一种清冷、凄寒的气氛,也烘托出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第三句“春日共登瀛”紧承上句,进一步写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情景。“瀛”是古代传说中的仙山名,这里泛指仙境或美好的环境。“春日共登瀛”,即春天一起攀登仙境,即一起登上蓬莱阁。“春日”与前两句的“秋斋”、“秋斋时”相照应,表明送别友人的时间正是秋季和春季交替之时,也是诗人送别友人时最难忘怀的时刻。

第四句“云署临天路”是说云彩缭绕的官署耸立在通往天上的路旁。“天路”指通往天上的路。“云署”指云中官府。“云”与前两句的“秋斋”、“秋斋时”相照应,表明送别友人的时间正是秋季;“天路”则与“春日”相映成趣,表明送别友人的时间正当春季。“云署临天路”,既写出了云中官府的高峻,又描绘出通向仙境的道路的神秘和美丽。这一联把送别友人时的景象写得十分生动、形象。

第五句“星槎入海城”是说星星般大小的船只驶入大海中的城市。“星槎”指星船。《新唐书·张若思传》记载:“太乐令张文收校《石鼓文字》及《公章官印》,为诸儒所非。”后以“星槎”比喻远方。“海城”,指海边的城市。“星槎入海城”意谓星船驶入了海滨城市。“星槎入海城”既与前面的四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云中官府高峻巍峨,通向仙境的道路神秘美丽,星船进入海滨城市,又进一步渲染了送别友人时的那种凄凉、悲凉的气氛。

尾联“晋阳今患虏”“到处合言兵”,是全诗的最后一句,也是最后一层意思,意思是说现在晋阳地区正遭受敌军侵扰,到处都在谈论着如何抵御敌军的事情。“晋阳今患虏”点出送别友人的地点是晋阳,说明送别友人的原因是为了抵御入侵之敌。“到处合言兵”既回应了前三句的内容,也表明送别友人的原因不仅仅是为了防御外侮,更是为了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安宁。

此诗语言朴实无华,没有雕章琢句的功夫。但诗人用词造句却非常讲究,尤其是动词的选择使用,如“依依”、“秋斋时听雨”、“春日共登瀛”、“云署临天路”、“星槎入海城”、“晋阳今患虏”等词组的运用,都很有特色。这些词汇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能够充分表现出诗人的情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