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峰何高高,孤标耸寥廓。
寺楼递隐见,石径互参错。
虽乏济胜具,始快远游诺。
振衣凌爽垲,举杯眺广莫。
不知山路尽,但见天澄豁。
对面蓟门山,数点青如削。
树木若鳞次,西湖不盈勺。
万象各自媚,孤云安所薄。
山南行雨罢,且复归旧壑。
【注释】
中峰:位于北京西山,因山势中空如井而得名。孤标耸寥廓:孤立地矗立在空旷之中。寺楼:佛寺。递隐见:一层层地隐约出现。石径:山路。济胜具:指登山的必备物品。快:高兴。爽垲:高爽宽敞的地方。广莫:宽广无边的天空。不知:不看见。天澄豁;天空湛蓝而开阔。对面:正对着。蓟门山:古称蓟州,今天津市蓟县一带。数点青:几点青色的树木。西湖:水潭或湖面。盈勺:像一勺一样小。万象:万物。媚:美好。孤云安所薄:孤独的云彩又有什么去处呢?
【赏析】
这首诗是写登中峰所见的景色,抒发作者游历名山胜境的豪情壮志。前四句写登上中峰时所见景物,突出山峰高耸、林木参差的特点。后八句描写游山观景的感受,表现了作者游览中的豪迈情怀和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此诗写得清丽峭拔,富有韵味。
“中峰何高高,孤标耸寥廓。”诗人站在中峰顶,面对茫茫群山,感到自己的高大、孤峻与群山相形见绌。“中峰何高高”是实写,突出中峰之高;“孤标耸寥廓”是虚写,写出了诗人置身高处,心旷神怡的感受。
“寺楼递隐见,石径互参错。”诗人继续描写所见景色,从远看近看,层层叠叠的寺院楼阁隐现在山间,曲折的石阶参差错落。
“虽乏济胜具,始快远游诺。”尽管缺少登山的装备,但能欣赏到如此美好的风景,也令人十分快乐。“济胜具”,指登山时携带的必需物品。“快”,快乐。这两句是说,虽然没有带足够的行装,但能够远足游山,也是件乐事。
“振衣凌爽垲,举杯眺广莫。”诗人抖掉身上的尘土,踏上了高爽宽敞的地方(指中峰),端起杯子,极目远眺。“振衣”是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使衣服更清爽舒适的意思。《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汉书·东方朔传》:“上曰:‘公孙大夫少年为学者,通达有智略,然不能以道匡世,颇謟合于俗’”。这里用这个典故说明诗人的学问和才能已经相当成熟,他准备用自己的才智来匡正社会现实。
“不知山路尽,但见天澄豁。”诗人不知道山中的道路到底有多长,只觉眼前的天空非常明朗宽阔。这是写诗人在攀登中峰时,看到山中道路虽然曲折蜿蜒,但却看不到尽头;而眼前又是一片湛蓝色的天空。
“对面蓟门山,数点青如削。”诗人的视线越过前面的山峦,看见了对面蓟州一带的山丘,只见它们被一层淡淡的青色覆盖,宛如利剑一样直插云天。这几句诗通过诗人的观察,展现了一幅优美的自然风光图。
“树木若鳞次,西湖不盈勺。”在视线中可以看到很多树木像鱼鳞一样紧密排列着,湖水就像一汤勺那样清澈见底。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中峰的优美景色,使整首诗的境界更为深远。
“万象各自媚,孤云安所薄。”诗人感叹万千景象各有其美,独自飘荡的云彩又能到哪里呢?这里的“媚”字既指自然景色的美丽,也含有“得意忘形”之意;“安所薄”则指孤独的浮云无所依附。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内心的感受,即自己独处时感到孤独无助,只有大自然才是他的知己朋友。
全诗语言清丽峭拔,富有韵味。诗人通过对中峰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自己游历名山胜境的豪情壮志和赞美自然景物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