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向颓檐昼负暄,前峰忽听落啼猿。
未离文字非心眼,欲证圆通有耳根。
翠羽每衔花入梦,好风特为我关门。
胸中一事凭谁论,将此身心报佛恩。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诗首联写景,颔联议论,颈联抒情,尾联总结,全篇以议论为主,以描写为辅,融情于景,意蕴丰富,耐人品味。
译文:
闲暇时向颓败的屋檐上晒晒太阳,突然听到前峰上有猿啼声。我还未脱离文字就不是真正明白事理的人,想要证悟圆通境界必须依赖耳朵根。翠鸟常常衔着花朵进入我的梦境,好风总是为我吹上门闩。胸中有一事无人可论,将此身心献给佛恩。
赏析:
此诗是诗人在山中闲居时作的杂诗,其主旨是表现了作者对于世俗生活的超脱和淡泊之情。
首先来看首句“闲向颓檐昼负暄”,这里的“负暄”即晒太阳的意思。这句诗描绘出一个悠闲自在、悠然自得的读书人形象。“闲”字表明了诗人的心情,“向”字则表示了诗人的行动。从表面上看,诗人是在向颓败的屋檐上晒太阳,但细品之,却可以体味出诗人此时的心境。因为诗人已经远离了世俗纷扰的环境,他正在静心读书,享受着难得的宁静。而这种宁静的读书环境正是诗人所向往和追求的。因此,这里的“颓檐”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背景描写,而是诗人心境的象征。
诗人转向第二联:“前峰忽听落啼猿”。这一联是说诗人正在读书的时候,突然听到前峰上的猿啼声。这突如其来的声音使得诗人想起了自己的故乡,也引发了他对故乡的无限思念。猿啼之声悠扬哀婉,与读书人的心境相映成趣,令人产生一种凄楚之感。而在这凄楚之中,又透露出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诗人转向第三联:“未离文字非心眼,欲证圆通有耳根。”这一联是说诗人虽然远离了文字的纷扰,但内心依然无法摆脱对文字的依恋。他认为只有通过文字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间万物的道理,从而获得心灵的解脱。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借助于耳朵的力量。这里的“耳根”是指人的耳朵,它能够捕捉到声音并传达给大脑进行分析和判断。所以,诗人认为只有通过倾听声音才能真正地理解世界。这种观点体现了诗人对世界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诗人转向第四联:“翠羽每衔花入梦,好风特为我关门。”这一联是说翠鸟常常衔着花朵飞进诗人的梦中,而好风则常常吹开门闩让诗人入睡。这里的“翠羽”“花”“门闩”都是诗人想象中的景物,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美丽的画面。而这一画面又与诗人的内心世界紧密相连,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在孤独中寻求慰藉和安慰的愿望。
诗人转向第五联:“胸中一事凭谁论,将此身心报佛恩。”这一联是说诗人心中有一个难以启齿的问题需要解决,他将把全身心投入到修行中去报答佛恩。这里的“胸中一事”指的是诗人心中的困惑和疑虑,而“报佛恩”则是诗人对佛法的信仰和追求。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坚定信仰和虔诚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和淡泊之情。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