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衡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诗首联写景,颔联议论,颈联抒情,尾联总结,全篇以议论为主,以描写为辅,融情于景,意蕴丰富,耐人品味。 译文: 闲暇时向颓败的屋檐上晒晒太阳,突然听到前峰上有猿啼声。我还未脱离文字就不是真正明白事理的人,想要证悟圆通境界必须依赖耳朵根。翠鸟常常衔着花朵进入我的梦境,好风总是为我吹上门闩。胸中有一事无人可论,将此身心献给佛恩。 赏析:
【注释】 茅庵:草屋。将:准备。已就:已经建成。取径:走过小路。柴门:柴门的小路。渐剔:逐渐清除。污泥:污浊的泥土。平添:增添了许多。怪石:奇形怪状的石头。蹲:蹲坐。雪埋留虎迹:被大雪掩埋了虎的行踪。雨过长苔痕:春雨过后,长出了许多青苔。让竹微成曲:竹林中弯曲地生长着竹。还惊古道存:仍然能让人想起古时的道路。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诗人在经过一段艰难的旅途之后,终于到达了一处茅屋小庵
注释: 1. 衲子家风在:衲子是指和尚,家风指的是家庭的传统。衲子(和尚)的家庭传统在这里是强调他们的宗教或道德修养。 2. 空山自有年: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身处空荡荡的山中,也仿佛拥有了岁月的沉淀。这里暗示了一种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境界。 3. 死心衣带下: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和尚已经决定出家,他们的生活态度就决定了他们将不再有世俗欲望,因此他们的衣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破旧
【注释】架桥:指诗人为修路架桥而作。世人那可避,有策亦无聊:世间人们怎能避开道路的崎岖呢?即使有办法也感到无趣。凿一钩水,还安独木桥:用石头在河中打上一个洞,在上面搭一座石桥。瘦筇扶过易:用瘦竹制成的手杖扶着走过。醉客望来遥:醉酒的客人看着远方,显得那么远。渐得游踪少,浓霜踏不销:逐渐地,我行走的痕迹越来越少了,浓霜却依然没有消褪。赏析:此诗是诗人为修路架桥而作。首联以“世人”和“有策”点明题旨
【注释】 苍苔欲死翠光存:意思是说,秋天过去后,山上的苍苔都死了,只有绿色的草在发光。 竹暗小窗僧打坐:意思是说,在竹树昏暗的小窗里,一个僧人正在打坐。 谩愁粒绝鼠无耗:意思是说,我闲得无聊,连老鼠都不叫了。 应喜衣穿虱易扪:意思是说我很高兴,因为我可以轻易地找到身上的虱子。 天黯恐因霜雪至:意思是说天空阴暗可能是因为下霜雪。 呼童好护菊花根:意思是让孩子们去保护菊花的根部。 【赏析】
下面是诗句及译文的逐一翻译和注释: ``` 编篱 虽是无长物,从人也插篱。 远山留照眼,短缚不过眉。 未禁闲云度,宁防野鹿窥。 行看牵紫蔓,采菊在何时。 ``` 译文: 虽然家中没有多余的东西,但人们还是会种上篱笆。远处的山峦映入眼帘,篱笆的长度刚刚到眉毛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田园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远离尘嚣、与世隔绝的幽静之所
注释: 《知非吟》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诗。这首诗以水、山、鱼为比喻,借物言志,抒发了诗人对自然山水和人生境遇的感慨。其中“鱼以水为命,僧与山相依”一句表明了鱼的生存离不开水,僧人的生存离不开山。同时,这也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人不能脱离自然而存在。 1. 鱼以水为命,僧与山相依。 - 鱼以水为命,意味着生命之源是水,鱼离不开水。 - 僧与山相依,表示僧人的生活与山林紧密相连
这首诗是作者隐居山中,感慨自己年岁渐长,却越来越懒惰。他看到别人都勤奋努力,感到自己的无能和自傲。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不为外界所动。 注释: 1. 山居杂诗其一:这是一首描写作者山居生活的诗歌。 2. 却怪年来懒更长:却:反而;怪:觉得奇怪;长:久;懒:懒惰;却怪:反而觉得。 3. 见人无力下绳床:看见别人都勤奋努力,而自己却懒得起床。 4. 自知无德将谁傲:知道自己没有道德品质
注释: 知非吟 其一 种兰近竹边,竹与争兰光。 竹影日渐薄,兰叶亦萎黄。 物以类相合,胡为反相伤? 我今抱兰去,永保深林香。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郑琰的《知非吟》之一。这首诗通过对兰花和竹子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谐共生的赞美以及对人类社会中矛盾冲突的忧虑。 第一句“种兰近竹边,竹与争兰光。”描绘了兰花和竹子相邻生长的景象,竹子与兰花争奇斗艳,各自展现出自己的光彩。这里通过对比的方式
【解析】 这是一首题壁诗,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渔父的敬仰之情。 【答案】 译文: 大丈夫活在世上各为生存而忙碌,岂能为了公卿的身份而使自己受辱。 先生是汉代的一个普通百姓,千古以后又有谁能继承他留下的美名? 我来停舟登高眺望,两台耸立在树林中,远山苍翠,江水沉沉,清波透骨,山光霭霭,绿意盎然。 只有这一方江山,另一片江山,严刘到今定是谁属? 先生早知钓得名,当年拗折了当年的钓竿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