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荣辱断知闻,远处茅堂伴白云。
何事利名场里客,却将书札挠幽人。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分析诗歌语言,主要是看其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鲜明、生动,运用的表达技巧和艺术风格是否得当。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赏析‘人有求荐举者题其书后’”,要求是赏析该句的用词、表达的情感及艺术效果。然后根据诗句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题干“赏析‘人有求荐举者题其书后’”要求分析的诗句是“人有求荐举者题其书后”,这一句诗的意思是:有人向某人推荐或推荐他做某事。“题”即“题诗于上”。这里,诗人通过“人有求荐举者题其书后”这一事件,表现了作者对于当时科举制度的看法和态度。
【答案】
“人有求荐举者题其书后”意思是:“有人向某人推荐或推荐他做某事。”这是全诗的开头,也是点明全诗主旨的一句。
译文:
我生来就注定要受到命运的影响,无法逃脱名利的困扰。在远处,茅草屋旁的白云陪伴着我。为何还要到利名场里去追求功名呢,却要把我的书信拿来烦扰幽静的人。
赏析:
首句“半生荣辱断知闻,远处茅堂伴白云”,写自己一生受荣辱影响,不能摆脱名利纠缠。“半生荣辱”指自己的一生。“断知闻”,意为完全不知道。“荣”为荣耀,“辱”为耻辱,“断知闻”表明自己被荣辱所困,无法解脱。“伴”为伴随、陪伴。“白云”象征高远清逸的境界,也比喻自己的志趣。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一生受荣辱影响,被名利缠身,无法摆脱。“何处春江无月明”一句,以景结情。“何事利名场里客,却将书札挠幽人”两句,直抒胸臆。“利名场里客”,指追逐名利的世俗之人。“挠幽人”是挠扰、骚扰的意思,暗指利禄之徒干扰、扰乱了隐士的心境。“却将书札挠幽人”一句,是说追逐名利者竟将书信拿来说事来打扰隐居的人。“搔扰”指打扰、扰乱。“挠”为扰乱、搅扰,“幽人”,指隐居的人。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追逐名利的人竟然将书信拿来说事来打扰隐居的人。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赠郑司寇良弼》是杜甫赠给好友郑虔(即郑司寇良弼)的诗作,此诗作于天宝五年(746),当时杜甫已五十三岁。这一年,杜甫从成都携家眷来到夔州,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流放生活。此诗是杜甫流寓夔州期间写的一首赠别诗。
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写道:“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可见他内心一直很忧虑国家大事,而此时他远离长安,寄居夔州,更觉孤独苦闷,因此写这首诗来抒发内心的悲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