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马邺城北,遥见古疑冢。
累累七十二,出地若丘埇。
草荒翁仲灭,穴崩鼠狸竦。
筑此竟何为,令人发哀恐。
美人悲西陵,芳心杂怨宠。
游魂化行云,日暮迷真垄。
铜雀安在哉,瓦落漳水涌。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疑冢

驱马邺城北,遥见古疑冢。

累累七十二,出地若丘墉。

草荒翁仲灭,穴崩鼠狸竦。

筑此竟何为?令人发哀恐。

美人悲西陵,芳心杂怨宠。

游魂化行云,日暮迷真垄。

铜雀安在哉?瓦落漳水涌。

译文:

疑冢

我驱马来到邺城北边,远远望去,那里有一座古老的疑冢。

疑冢累累如七十二座小山,从土中冒出。

草丛已荒芜,那两座石人不见了,穴中的老鼠也惊慌失色。

为什么要建这个疑冢呢?让人看了心中都感到悲哀和恐惧。

美人悲西陵,芳心杂怨宠。

美人因西陵而悲伤,她的芳心充满了怨恨和痛苦。

游魂化行云,日暮迷真垄。

游魂变成了行云,在黄昏时分迷失了方向。

铜雀台还在吗?如今只剩下一片瓦砾,漳水的水流也变得汹涌澎湃。

赏析:

《疑冢》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也是他最为著名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这首诗通过讲述邺城的疑冢故事,表达了对历史人物、事件及其影响的深沉感慨和思考。

诗的开篇“疑冢”二字,就点出了这首诗的主题——疑冢,也就是古代帝王为了掩埋尸体而建造的陵墓。这种陵墓通常被埋在地下,只有经过挖掘才能看到其真正的面貌。然而,这些陵墓往往被误认为是其他人物或事物的坟墓,因此被称为“疑冢”。

诗人以“驱马邺城北”开头,描绘了自己来到邺城的情景。邺城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今天的河北省临漳县一带。在这里,诗人看到了一座座古老的疑冢,这些疑冢密密麻麻地排列着,仿佛是一座座小山丘。诗人用“累累七十二”来形容这些疑冢的密集程度,突出了它们的数量之多。同时,“出地若丘墉”则进一步描绘了这些疑冢的高大壮观,给人一种巍峨的感觉。

诗人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疑冢的描述上,而是紧接着展开了对周围环境的描写。诗人发现周围的草已经长得很茂盛了,连那些石人的容貌也已经难以辨认;穴中的老鼠也受到了惊扰,显得非常害怕。这里的“草荒”、“穴崩”等词语,生动地描绘了这片疑冢所在之地的荒凉和破败,也暗示了这些疑冢背后可能隐藏着某种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诗人并没有满足于对周围环境的描写,而是继续深入挖掘了疑冢背后的含义。他想到了古人为了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而建造的陵墓,这些陵墓就像是一个个隐藏在黑暗中的幽灵,让人不禁心生畏惧。因此,诗人不禁发出了“筑此竟何为?令人发哀恐”的感叹,质疑这些疑冢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又为何会引起人们如此强烈的情感反应?

诗人又转向了对历史人物的思考。他想到了西陵这个地方,以及那里的美人。西陵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地方,也是一个被战争破坏殆尽的地方。这里的美人因为战争而悲伤不已,她的芳心也充满了怨恨和痛苦。这里的“西陵”和“美人”都是诗人用来象征历史的悲剧和人性的脆弱。

诗人又转向了对于游魂的思考。游魂化成了行云,在黄昏时分迷失了方向。这里的游魂既是一种象征,也暗示了历史人物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常。他们的英名虽然流传千古,但最终却化作了虚无。这样的描述让人不禁感到惋惜和感慨。

诗人再次回到了对历史人物的思考。他想到了铜雀台,想到了那位曾经威震天下的皇帝。现在的铜雀台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一片瓦砾。而漳水也因为战乱而变得汹涌澎湃。这样的描述让人不禁感到历史的变迁和世事的无常。

《疑冢》这首诗通过对邺城疑冢的描写,展现了历史人物、事件及其影响的深沉感慨和思考。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描绘、对周围环境的感受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思考等手法,诗人成功地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的敬畏、对于人生的无常和对于人性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