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路,水国渐迷离。
芳草遥天人去后,碧云满地雁来时。
秋信竟差池。
何处问,脉脉到于今。
精卫徒生沧海恨,鳖灵不断蜀山心。
天宇自荆榛。

【注释】

壬午:南宋高宗绍兴七年,金人入侵,作者时在临安。

水国:水乡。迷离:模糊、不清晰。

芳草遥天人去后,碧云满地雁来时。秋信竟差池。

芳草:泛指花草,这里泛指草木。遥天:天空。人:指行人、旅者。去后:走了之后。

碧云:青色的云。满地:遍布地面。雁来时:大雁南飞的时候。

秋信:秋天的信息,这里指秋天的消息、消息。竟:竟然、到底。差池:错乱、混乱。

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常被比作有决心报仇的人。徒生:只是白白地生出。沧海恨:大海的怨恨。传说精卫鸟常常到海上去衔小石头和树枝,把海填满后便死去。这里借指对金人侵略的仇恨。

鳖灵:传说中的神龟,传说它曾帮助大禹治过水,后来化身为蜀地(四川)的一条河神。这里用“鳖灵不断蜀山心”比喻南宋王朝的抵抗意志坚强不屈。

天宇:天空。自荆榛:从荒野中长出茂盛的荆丛和野草。比喻国土被金人侵占。

【赏析】

《秋怅》是一首抒情词,写于南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年)。词中表达了作者对金兵南侵、祖国沦陷的悲愤之情,以及渴望恢复中原的愿望。全词感情激愤,语言明快,富有音乐美,是南宋爱国词中的佳品。

上片起句“烟雨路,水国渐迷离”,以烟雾蒙蒙、道路迷茫起笔,写出了词人所见的江南景色。这里的“烟雨”,既是实景,也是虚写,表现了词人对江南景色的喜爱;而“水国”既指江南,也暗指南宋朝廷,表明词人身处异地却仍心系国家,忧思满怀。接着,词人描绘了一个画面:芳草遥天,人已离去,碧云满天,雁正归来。这两句既点出了时间(秋天),又渲染了气氛,使人感受到一种凄清、悲凉之感。最后一句“秋信竟差池”,进一步抒发了词人的失望与无奈之情。

下片开始,词人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何处问,脉脉到于今。”“脉脉”形容思念之情绵延不断,如同流水般潺潺。“于今”二字则表明这种思念之情已经持续了很久,一直没有停止。接下来,词人为表达自己的坚定信念与强烈愿望而设:“精卫徒生沧海恨,鳖灵不断蜀山心。”这两句话采用了典故,表达了自己对金人侵略的不满与抗争的决心。“精卫”指的是传说中会衔石填海的精卫鸟,这里借指对金人的仇恨;而“鳖灵”则是传说中帮助大禹治水的鳖鱼精,这里用它比喻南宋抗敌的意志。两句诗不仅表达了词人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更体现了他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与坚定的信念。

整首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词人对国家沦亡的悲痛以及对民族尊严的坚守。同时,词中还蕴含着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人们为了祖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