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孙制朝仪,高论倾汉庭。
绵蕞习野外,礼乐何由兴。
东鲁致诸儒,两生独不行。
岂不达时变,阿世非人情。
周公昔制作,乃待治化成。
用舍固有命,出处良不轻。

注释:

  1. 叔孙制朝仪,高论倾汉庭:叔孙氏制定朝廷的礼仪,他的高论足以使汉朝的宫廷为之倾倒。
  2. 绵蕞习野外,礼乐何由兴:绵山和岯山都是野外的地方,那里的人们习惯于野外的生活,哪里会讲究礼乐呢?
  3. 东鲁致诸儒,两生独不行:孔子的学生在东方各国讲授儒家学说,但是其中只有两个学生没有按照他的道路行事。
  4. 岂不达时变,阿世非人情:难道他们不了解时代的变化,顺应世俗不是人应该做的吗?
  5. 周公昔制作,乃待治化成:周公以前制作了礼乐制度,是因为当时的政治教化已经成熟了。
  6. 用舍固有命,出处良不轻:使用和放弃都应该有命中注定的命运,出仕和归隐并不是轻易可以决定的。

赏析:
这四首诗是一首杂诗,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每首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含义,通过描绘不同的情景来表达诗人的观点。

第一首诗描述了叔孙制朝仪的盛大场面,以及他的高论足以使汉朝的宫廷为之倾倒。这里的“绵蕞习野外”和“礼乐何由兴”则反映了古代礼乐制度的衰败,以及人们在野外生活中对于礼乐的忽视。

第二首诗转向孔子的学生,他们只在东方各国讲授儒家学说,但只有两个学生没有按照孔子的道路行事。这暗示着当时的学者们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实质,没有真正理解和接受儒家的思想。

第三首诗则是对周公昔制作礼乐制度的赞美,他认为当时的治理已经达到了一个成熟的状态,所以才会有礼乐的出现。这里的“乃待治化成”表达了作者对于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向往。

最后一首诗则是对使用和放弃都有命中注定的命运的感慨,以及对出仕和归隐的哲理思考。诗人认为出仕和归隐都不是轻易能够决定的事情,而是需要根据个人的命数来决定。

这首诗通过对不同情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礼乐制度、教育和道德观念,以及人们对于命运和选择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